在采取行动之前,约瑟夫手下的一名经理指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其实,之所以会与总部沟通不畅,约瑟夫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约瑟夫安装了一套与总部系统不兼容的电脑体系。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可能应该由他来提出的问题,他却鲜少会主动发问。然而,不幸的是,约瑟夫却没有在同事的建议下,将自己的行为也放到归责体系中,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此事。相反,他的思想已经完全被“指责”的思维模式所桎梏,开始琢磨犯错的真的是他,难道就不是总部出了问题?不过最终,约瑟夫并没有向总部提及此事,而他的烦恼也依然如旧。
人一旦陷入“指责”的思维模式,就会背负上一种很难摆脱的负担。你不得不信心十足地告诉自己,错的是别人,自己才是正确的;同时,你还必须信心满满地为自己的这一观点自圆其说。然而,正如我们之前描述的那样,一个巴掌拍不响,通常来说,矛盾往往都是双方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指责”模式的引导下,你的谈话可能会毫无建树,无法切中要点。这实在令人感到很遗憾,因为你原本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为何你们的沟通会出现问题,并找出提升沟通质量的方法,可你选择了指责,所以你只能错失良机。
归责能够促进了解和改变
试想一下,一对夫妻,妻子有了不贞的行为。很快,她便受到了类似于指责式质问般的诸多谴责。作为外人眼中的受害者,她的丈夫尽管痛苦万分,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维系这段婚姻,惟一的条件就是妻子决不能再有任何不贞的行为。这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可是,对于示例中的丈夫和妻子,他们各自又能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什么呢?
从表面上来看,在这件事当中,妻子似乎应当承担所有的责任,但实际上,还是那句话:这一结果是婚姻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除非婚姻双方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此事中的责任,不然,导致不贞事件发生的症结就会继续存在并不时作祟,而婚姻双方所采取的不正确的相处模式也得不到适时地纠正。于是,我们需要提几个问题:丈夫是否倾听了妻子的倾诉?他是否经常加班到深夜?他的妻子是否曾经感到悲哀、孤单、备受冷落?如果这一切属实,为何会这样?
为了理解这一归责体系,这对夫妻还需要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如果丈夫没有聆听妻子的倾诉,妻子又做了什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呢?妻子是否做了或说了什么促使丈夫将她拒之门外或对她退避三舍呢?当她感到沮丧时,妻子是否会用每个周末都工作,或逃避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丈夫呢?他们的感情是如何在两人的这种关系中起作用呢?如果他们想找出导致不贞事件发生的所有因素,这对夫妻就必须认真对待并回答这些问题——他们必须绘制出一张清晰完整的归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