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这些文字的起草、修改、定稿、签署、翻译、传播是如何不易,心生感动。
《凡尔赛和平条约》于1919年6月28日签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的标志。该条约首先对“德国之疆界”重新作出界分,依其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等国边界的各具体标志顺序划定。
这导致欧洲国家间领土的新划分,欧洲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强大的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皇帝国解体垮台之后,众多小的民族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波兰的恢复,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分离,罗马尼亚的扩大,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立,巴尔干国家的独立,芬兰的自治……新民族国家的出现,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形成了欧洲政治的新格局,也带来了民族冲突的新的可能,并影响到世界格局。到“二战”火起之时,二十年时间里,越到后来,冲突越多,程度越烈,范围越广,已远不限于欧洲。
其间,中国已因日军侵略而致东北三省等地失陷。国难当头,知识分子与百姓共赴危难,以自己的方式服务国家。1930年代中期,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教授董希白(1906-1974)忧心时局,觉得“当今国际政治千变万化之时,动辄即有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可能。故国际问题之在中国,现已为国人充分注意……而国际政治之基础条约,至今尚无中文集本发行,以致研究国际政治者每欲参考国际政治条约条文,除少数已有中文译本外,其他则无从觅得译文”。董教授遂与沈颂芳、吴春桐两位先生共同发起,商酌内容,拟定目录,以《凡尔赛和平条约》始,以《日“满”撤废治外法权条约》止,共集纳多种国际条约一百零八项。董先生独自担任编译工作,合为《战后国际政治条约集》,分上下两册,编入“中法文化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元月出版。
相隔七十余年,如今翻检该书,在泛黄书页的字里行间,想着这些文字的起草、修改、定稿、签署、翻译、传播是如何不易,由衷为人类力避战争、追求和平的努力而感动。再想想该书出版未及两年,这些条约即成废纸,“二战”比“一战”规模更大,破坏更惨烈,又不能不为人类的愚蠢和自残而悲哀。当时,守着自己的译著,迎着战争的残酷,看着百姓的涂炭,不知董希白心中该是怎样悲愤。
董希白是安徽贵池人,早年曾求学北京。1929年秋,由北京中法大学保送,往法国攻读法律与外交。1933年他学成回国,先在上海教书,积极翻译进步书刊,后参加新四军,当过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政治教员。1948年10月,华中大学在江苏盐城筹建,董希白以教务长身份主持校务,并兼任教师,为学员上课,很受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董先生于1949年底赴任外交部,历任该部条约委员会秘书主任、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国际法律研究所所长。“文革”中其受到迫害,抑郁成疾,于1974年病逝。才未尽,诚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