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妈妈的心血
文/周海婴、马新云
这本《鲁迅回忆录》母亲许广平写于五十年前的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虽然不足十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看到她忍受高血压而泛红的面庞,写作中不时地拭擦额头的汗珠,我们家人虽心有不忍,却也不能拦阻。文章完成后,起初在北京一本期刊《新观察》上连载,196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二万一千册,当年9月第二次印刷,数目不详。此书出版在当时影响可谓不小。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正如许广平在《前言》中所述,此书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确切地说许广平只是初稿执笔者,“何者应删,何者应加,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是要经过集体讨论、上级拍板的。因此书中有些内容也是有悖作者原意的。今天我们把五十年前许广平的手稿复原,也是想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原始思路和史实。其中她发自内心生前一直不断挂在口边的朴实“报恩”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代。王元化先生在2007年5月说过,大意是这些作品是作为历史事实摆在那儿的,而展现历史则要尽量做到完整。作为历史原貌收录进来,是为以后的文学研究者留给他们方便。
然而,眼下有些学者,对于鲁、许在那种历史时代的生活,如“兄弟不和”、“重婚”……似乎进行了“公允”的分析、质疑。我们对这样的“剖析”文章不予回应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那个时代、历史、环境、对象、感情、功利,单方面地用简单的加减法,去解“数学多元方程式”。那些结论可叹地并不符合历史的“正解”。这些,读者可以从文字里感觉到共鸣。奉劝这些文人,再多些披览,再多些客观,不急于匆匆发布“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