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军事挑战
中国于1978年开始的军事现代化计划以美国为目标,并在欧洲引起许多疑虑。西方专家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上发表各自关于此问题的观点,无法达成一致。这场辩论深受意识形态影响,遮盖了理性,限制了对时代变化的理解。
在华盛顿看来,欧亚大陆早在10多年以前就被明确定位为优先打击核心。在1999年11月19日,候选人乔治·布什在他第一轮外交政策演说中宣称:
"今天我想谈一下欧洲和亚洲……世界的战略核心……我们最应优先考虑的。"
后来他又补充说:
"北京投入到战略核武器当中的财力不断增加……新的弹道导弹……拥有更大作战范围的海军和空军。这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谍报方面的危机。"
美国行政部门提出一个纯粹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是冷战遗留的最后几个共产主义国家之一。共产主义制度因富于侵略性的传播而活跃,它通过政治颠覆和武力来推翻民主制度,以将其制度模式推广到全人类。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是现今国际组织的主要威胁,她的军事现代化只是为了确保她在扩张到全世界之前,继美国之后成为亚洲的绝对霸主。在欧亚大陆,积极致力于其军事现代化的中国与地区强大势力结盟(指俄罗斯),越来越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威胁。
在这方面,欧洲人的态度更加模棱两可。欧洲大部分领导人都不相信中国能超越其界限而形成军事威胁。他们都认为,关于武器销售的国际条约的严格执行甚至强化、地区安全国际条约的增多、武器竞赛的限制,都能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足够约束性的框架,以抑制或消灭任何一种势力的霸权主义意愿。美国和欧洲在对华武器禁运解除方面存在分歧,在美国看来,从长期战略前景分析来看,应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抑制中国,以阻止一个强大势力的出现,这个势力可能反对由华盛顿制定的多个领域的政策。对欧洲来说,只要确保遵守1998年签订的关于武器销售的行为法规就足够了--这一法规是为了使中国在国际社会重返此领域,同时限制军事技术在敏感地区的转让。欧洲所采取的措施的性质多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商业利益。实际上,因为可能卖给中国武器的国家数量众多,共享市场之后只剩下了有限的利益。除了限制中国在共同安全方面参与国际论战,防止北京加强自身科学技术的研究,禁运实际上主要是避免参与国雇佣外国专家,尤其是俄罗斯人,他们在市场上人数众多……另外,欧洲(尤其是法国和德国)不像美国那样在远东地区有驻军,他们在中国军事力量上所持的观点更加微妙,而且他们比华盛顿更少聚焦于台湾问题。美国于2005年第一季度实施的压力目的在于引导英国重新关注这一问题,而英国一开始是支持取消禁运和推迟决定时间的。最近,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安吉拉·默克尔被任命为联邦德国的总理后,在未来几年里取消禁运的前景可能被终结。
作为中国随和谨慎的邻居,俄罗斯抓住了西方对中国武器禁运所提供的机会,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武器供应商。这个市场对莫斯科来说代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另外,至少现在,这一举措可以确保建立俄中战略核心,其目的在于限制美国在中亚的军事扩张。然而这种战略默契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有其局限性,只要中国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俄罗斯自己军事实力的一个可能威胁,俄罗斯领导人就会发出指示,减慢其军事技术供应。考虑到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这种情况除非是很多年之后,否则不太可能出现。
总之,中国满足于表明其军事现代化在各方面的无害性。中国领导人认为其军事现代化仅仅是为了追赶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巨大落后。中国的和平崛起其实将是自然历史进程的结果,她在一个多世纪中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现在的发展使她得以重新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她的人文和经济潜力,而不是她的出现会威胁合作伙伴的安全。更确切地说,她的做法旨在恢复传统的帝国政策,在于确保其发展的和平环境。以前是通过缴纳贡品,现在是经济的相互依赖,而不是觊觎邻近区域以外的任何影响。然而,几十年间积累的军事方面的落后使她要建立一种可靠的军事力量,这种军事力量一方面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地区性危机(伊斯兰恐怖主义、台海危机、与日本的潜在冲突),另一方面阻止美国在中国事务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任何干涉--美国公开表明反对中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