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消费品”的文化(1)

群氓时代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第四章

——精英主义的消亡与大众趣味的变更

作为知识分子,哪怕是“贴牌”的知识分子,如果关闭熙攘吵闹的电视机,在寂静的暗夜中静下心神,反思当下,肯定会发现: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真是个难以理解的社会!

粗俗、下流、有趣,已经全然是我们大众文化口味的三要素。先前的那些一切与高尚、正义、崇高等相关的形容词,都已经悄然贬值。亵神渎圣,成为最大的一种时髦。

让人无比怅然的是,延续了数十个世纪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多数成为过时的、枯萎的植物,它们在喧嚣的声浪中,被孟浪的文化人和群氓大众连根拔起,胡乱地载入迷宫般的、虚拟的土壤之中。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反讽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预言:

“对于一切低俗、露骨、粗野、贪婪、奴性的享受方式之否定,是神圣的文化领域之构成要件,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懂得享受庄严、优雅、无私、高贵的人之肯定——其价值是那些俗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与文化消费总是有意识而且刻意或非刻意地在执行一种功能——把社会差异正当化。”

那些想当“大师”的文化人

记得春天的某个早晨,因为要坐早班机出差,一向有出差紧张神经官能症的我,醒得比鸡还早,昏昏沉沉地坐在沙发上等着天亮。

浪费时间和虚度年华,最有效的手段是看电视,我拧开了这种任时光无限消磨的机器。

噩梦一般,电视台在播放余秋雨的“秋雨时分”——余教授正襟危坐,依旧是那副道貌岸然的、凛然不可犯的神情,依旧是天下苍生尽被怜悯的笑容,面对眼前围坐一圈的美丽如花、天真有邪的名牌大学女生,他正口若悬河地讲述着北魏孝武帝改革的宏大历史叙事。

很显然,百家讲坛老教授们的“学术超男”的火热势头让余教授窝心上火,于是丢开他最拿手的文革式激情澎湃的散文,开始到电视上来铺陈历史了。

人,不能没自信,但也怕太自信。过于自信的人,往往有挣脱地球引力飘飘上天的良好感觉。其实,对于一向巧言令色的余教授来讲,历史,是他的一个死穴和软肋。试想,他仅仅写了几本汪洋恣肆的文化散文,就能把“致仕”当成“当官”来解读那样的低级错误,愣能让金老先生弄出整整一本《石破天开逗秋雨》的书来给他挑硬伤。文章、学识如此伤痕累累,依理说,他应该暂时偃旗息鼓,恶补一下历史才对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