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婚礼:不可省略的心理仪式(2)

婚奴 作者:本本


小露稍微欣慰的是,她有收获——冷战终于有了点转变的苗头,他们开始找到争论的落脚点了。过去,她最痛苦的事,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从热情变成冷战,不知道应该为什么事情争论。现在好了,别管在自己看来,老公提的原因多么荒唐,至少,他提了。而且,如此明确。

不怕有问题,只怕没沟通。

这天晚上,她睡得格外踏实,好象连个梦都没做。

当她把程阳这个“荒唐”的理由告诉姐姐时,姐姐突然“喔”了一声。

“别埋怨他,这确实是个问题。等我向朋友详细咨询一下,或许,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程阳本身的心理问题。”

刘天说的朋友,就是那位心理咨询师兼心理医生朱小朱。在每个周二的晚上,一群心理爱好者就会聚集在朱小朱的咨询中心,进行主题不同的心理沙龙。每个人讲讲近期的烦恼,或者受触动的事,共同分享,各自发表意见,互相激励和排解负面情绪。刘天就是活跃成员之一。

这一天不是周二,但刘天还是专门拜访了朱小朱。

朱小朱是刘天的好朋友,她们也是在这个心理沙龙上认识的,后来发展到无话不说。朱小朱是心理学博士毕业,可能是因为太聪明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单身至今。

这位身材小巧的女士,给出的答复和刘天的判断一致:一次难忘的婚礼,对于一次成功的婚姻,尽管不是决定性的意义,但肯定是一次有效的启动;对于程阳这种心理格外敏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虽然这不会是导致程阳对婚姻失去感觉的唯一原因,但是他首先提到了这一点,可见其重要性。

朱小朱和刘天还有个共同爱好,就是对历史书的热衷。两个女人探讨历史,这实在是不多见的场景。可是为了佐证自己的判断,朱小朱把时间纬度拉远到了商周时期。这样枯燥的内容,小露是断然没兴趣的,好在,此时的听众是刚柔并济、AB血型的刘天同学。

小朱的核心意思是:仪式这东西,被中国人用到了极致。自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礼器和礼制都是一国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和方式。西周时期,礼制完备,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或宴饮的青铜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政治含义。甚至不同的器形,都有不同的等级含义。一国可以失万兵,不可失礼器,这在关于商周的记载中已十分明确。后来,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器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在礼器中抽离、提升出来的礼制,实质地位仍十分重要。如果有些诸侯不守礼制,就会成为遭遇政治对手攻击的公开理由。

由此以来,可以说,仪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和民众心理层面,从来没有被割断过。这种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朱小朱举了个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廷,这属于不可争议的空前举动吧?可是,就在民国成立当年,即1912年,临时政府立刻颁布了《礼制》,以这样的形式确立“民国新气象”。民国《礼制》规定:男子平常相见,施脱帽礼;公务活动中施脱帽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隆重场合,施脱帽三鞠躬礼。女子礼与男子礼相类,惟不脱帽。民国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部法律对各类场合的礼制规定之详尽,令人惊叹。

小朱甚至搬出了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日用百科全书》,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部礼制,甚至连不同场合的服饰、婚礼的现场站位,都进行了图示规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