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市场毕竟是市场,它的发展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2005年,跳出上海的永乐左征右战,战果累累,同摩根士丹利的对赌博似乎稳操胜券。其实不然,永乐上市后,国外的投资者势必会要求永乐做到几点。第一,每家门店都是盈利的,如果不盈利,至多一年要达到赢利的状态。而对于连续亏损两年以上的门店实行关闭,实行优化资产组合。第二,加速扩张,资本运营者对其资本的投入,最终还是要变成流动资金去赚钱。这两点,大概是投资者最基本的要求了,加速扩张永乐做到了,南北扩张左右并购,简直是国美的翻版。但是扩张的门店能不能把资本变成钱,永乐却给不了肯定的答案。
先就关闭店面而言,新开一家门店一般需要两年才能进入成熟期,可能一年内会处于亏损状态,而扩张到二三级城市的门店,由于二三级城市人口少,消费能力低,同一级城市相比较,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盈利,来渗透市场。而为了保证永乐全国扩张的大战略发展,永乐开店速度极为快,如常熟店,扬州一店、二店,以及淮安店,全部在5月份一气开出,如此速度,如此规模,难免尾大不掉。遑论比永乐上市早的国美和苏宁,早就抢好了位置,资金充足,动作迅速,留给永乐的空间少得可怜。
同时,永乐的扩张并不顺遂。首先从北京看,当初进军北京,永乐方面认为不进军北京,就说不上全国意义上的扩张,但是客观事实是大中和国美已经完成了这所城市的网点铺设。市场占有率太低的永乐,在这场战役中尽管打出了价格最低、服务最好、经营模式捆绑销售这三张牌,但是因为市场占有率太低,前期宣传不足,以及北京本土的家电连锁大中和国美的大力围剿,永乐北京之行,铩羽而归。
而永乐的天津之行,也是不容乐观,苏宁员工表态说天津家电连锁基本稳定,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后来者如果想取得一席之地,势必要付出更多的资本。而资本,实际上是永乐最缺少的东西。
如永乐所说不进京津不能成为全国性的家电销售连锁,然而正是京津两地,让永乐跌了一个大跟头。甚至有圈内人估计,永乐全国扩张之举,上海赢利2个亿左右,北京天津两地怕是亏狠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苏宁孙为民说:“永乐在上海的发展相对来讲是比较成功的。但它在往全国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搭建起很好的管理平台,上海以外的地方短期之内很难产生回报。所以说,从战略上来讲,永乐可能压力很大。”是的,永乐的确压力不小,压力来自“美苏”的虎视眈眈,压力来自同摩根士丹利的对赌。
这个情景下,永乐和大中选择了合作,难免会有几分合纵连横的味道。但是纵观永乐的发展史,如此合作,绝非始于大中。
早在2001年,为了在“美苏”争霸中赢得生存空间,2001年底,北京大中、上海永乐、河南通利、青岛雅泰以及成都百货、浙江五交化、广州东泽、深圳铭可达和武汉工贸等九家企业联手结成新的同盟——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中永通泰电器营销有限公司”。
“中永通泰”的总部设立在上海,由张大中担任董事长。这个联盟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组织“规模统购与分销”,以“联合体”的优势从上游商家获得较大的优惠让利,力求用更低的价格对抗“苏美”的低价战略。
“中永通泰”建立之初,收获了一片看好的呼声,区域性家电连锁不费一兵一卒就一跃变成了全国性的家电连锁,企业零消耗,社会资源零浪费,是扬长避短的上上之策。而“中永通泰”成立初期,也不负众望,作为法人公司,做到了合署办公。“中永通泰”规定业务是构筑大规模的家电采购平台,同时实现网络共享,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同时也规定中永通泰按企业按股份比例注资公司,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准入限制,非区域的龙头企业不得进入,而且入会不搞终身制,一旦哪一方的实力减弱,将被联盟淘汰出局。但是赞叹声一片中出现了不看好的声音,认为这是九匹马拉着一辆车往九个方向各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