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1)

美国、俄国和冷战 作者:(美)沃尔特·拉费伯尔


1 中国局势失控

1945年末,在某些美国人眼中40年代乃至之后几十年中的英雄人物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将军,在一个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的课堂上向一群八岁大的孩子们发表演讲。巴顿肯定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是下一场战争中的士兵和护士。另外一场战争会到来的。战争总是会有的。”

到了1946年,战争似乎如此地迫近,比巴顿预料的还早。在满洲、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美国和俄国的军队都已经面对面地对峙上了。两国间几次达到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尽管在中国危机事态并没有达到如此地步,但形势也已经很严峻了,因为美国正在丧失战争中用美国人的鲜血换来的在西太平洋的地位。

哈里·杜鲁门决心要固守这一地位。他在1945年9月告诉一位顾问说:“美国未来的海外利益将在西半球和太平洋。”总统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有赖于加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而蒋将取代日本作为这个地区的稳定力量。这其中还有经济利益。华盛顿官员相信,通过与蒋介石合作,不仅仅中国的巨大市场可以被开发出来,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以成为美国的市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商人们对这个市场一直梦寐以求,而现在这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为数多达十亿的亚洲消费者将对避免另一场经济危机大有助益。国务院的中国通约翰·卡特·文森特(John Carter Vincent)鼓动说,战后贸易的恢复“要开足马力进行。我们正在努力使商人们回到中国,这对这些商人有利,也对中国有利。”能否塑造出一个既强大又符合西方利益的国家,是西方一个世纪以来都未予正视的问题。

这个雄心勃勃的政策马上就遭遇到一个重大障碍。蒋介石对中国的控制正在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武装所蚕食。尽管双方的军队数量在1945年是五比一,但毛的军队人数自从1935年以来迅猛增加,其实当时蒋已经把共产党围困在了中国北部。二战结束的时候,共产党人控制着中国五分之一的土地和超过10500万的人口。与此同时,蒋政权深为腐败所削弱,其官员们挥霍了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而且把很多农民(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四)赶到了毛一方。特别重要的是,蒋政权无力控制急剧的通货膨胀,1937—1945年物价以火箭般的速度上涨了大约20倍,中产阶级几乎消失了。

罗斯福和随后的杜鲁门决心不让中国变成共产党国家,他们的政策首先就是把毛和苏联隔离开来。1945年,罗斯福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诺——他会和蒋而不是毛打交道。作为这项保证以及苏联关于参加对日作战的承诺的酬谢,斯大林在亚洲得到了很多领土上的让步:租借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大连港的国际化,中苏共管满洲东部和南部的铁路,苏联获得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当时在日本手中),在外蒙举行公投(1945年10月外蒙在苏联的监督下进行了投票,以令人吃惊的483290比0的票数使外蒙从中国独立出去,从而走近俄国)。蒋介石和斯大林就以上的大部分条款达成了一致,签订了一项《友好同盟条约》(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国务院以及一直密切注视着美国在亚洲利益的期刊,如亨利·鲁斯的《时代》和《生活》,均为这个条约喝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