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吗?(1)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 作者:王国乡


2.4 伦理学质疑之四:"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吗?

1 确认"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矛盾是提倡"损己利集体"道德原则的主要理由

一些伦理学教科书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原则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集体要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而社会集体也要不断完善自己。"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基本思想倾向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为了下文叙述方便起见,笔者把这种集体主义原则称为"损己利集体"的道德原则。伦理学者提出这一道德原则的主要理由是确认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存在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提倡"损己利集体"的道德。

这种提法是把计划经济中的道德关系与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关系相混淆的表现。在计划经济中,确实存在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关系。因为计划经济实行的是一种按级别"平均分配"的统购统销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个人脱离平均分配体系去追求个人利益必然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因此,在计划经济中提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道德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提倡这一道德原则,则是同市场经济的自主权利关系相冲突的。因为,其一,它违背了我国扩大公民自主权利、鼓励个人致富的改革原则。其二,它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的基本规律。

2 斯密《国富论》的主旨在于说明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在我国学术界不少支持市场经济的学者,常常援引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来说明个人追求最大利益对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不断地为他所支配的一切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确实,他所追求的是他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对自己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里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想要达到的目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对于社会来说,也不会比为了社会更差。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够比为了社会利益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由于斯密的时代局限性,使他的理论停留在抽象说明或平均数分析之中,以至于导致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计划经济主义者证明资本主义剥削、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而否定市场经济的根据。因此,仅仅根据斯密的理论,还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3 现代微观经济学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证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如果说,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还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的"科学猜想"阶段,那么,现代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则在继承斯密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前提下,采用严格的微积分数学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证明了市场机制调节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的功能,从而成为"看得见的手"。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体现的伦理思想,本书将在第五至七章中用尽可能通俗和简明扼要的方法予以阐述。这里仅用一个农业施肥的例子,来说明个人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大节约的行为,对于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每一个具有基本认知能力的农民都知道,他不可能在一亩土地上,用无限增加劳动量或化肥量的方法,生产出无限多的粮食。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亩土地上,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比如按每次一斤)增加化肥投入量,则随着化肥的增加,亩产量也会增加,但在化肥投入量达一定限度之后,每增加一斤化肥所增加的产量(新增产量或边际产量)却会变得越来越少,当总产量达最大值时,化肥投入量达饱和限度,化肥的边际产量(最后增加一斤化肥所增加的产量)趋于0。这一规律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推广到所有生产领域,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可以说明,如果农民以最高亩产量为目标投入化肥,则最后增加的一斤化肥的边际产量肯定等于0。从产值看,较后投入的若干斤化肥的边际产值将小于它的价格,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农民以最大节约或最大利润为目标投入化肥,他所决定的化肥投入量将只会达到化肥的边际产值等于化肥价格为止,以保证投入土地的化肥的边际产值都大于等于它的价格。这时投入化肥的总产量将减少,总利润将达最大值,化肥的边际利润趋于0。这就是化肥在这一亩土地上的最优投入比例。

那么,这位农民为了追求利润而减少化肥投入量,从而降低亩产量(小于最高亩产量)的行为,对于化肥资源的社会总效益、总产量有何影响呢?

对于这个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回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农民以利润为目标做出的施肥量选择,将有利于实现化肥在每块土地上的最优配置(择优分配)--保证化肥在每块土地上的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价格),从而保证全部化肥的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量)达最大值。可以说,当今国内外不断出版的长达数十万言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国人称为"西方经济学")都是在运用边际分析方法,从数理逻辑上证明这种资源配置的科学原理。在此,笔者只能扼要地指出,运用边际分析(微分数学分析)可以证明: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投入每个生产环节中的最优原则,是实现资源的边际收益相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通过市场自由交换可以形成统一的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没有外部效应时,农民以最大利润为目标决定化肥投入量,必然只达到化肥的"边际收益=化肥价格"的边际限度,这就能够保证实现全部化肥在每个生产环节中的边际收益相等,从而保证化肥总产出(总产值、总产量)达极大值。笔者把这一规律称为资源配置的"等边际原理"(或称"择优分配原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