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功能论者强调稳定与共识的思考方式,主张冲突论的社会学则将世界看做持续不断的斗争。冲突论视角(conflict perspective)认为,社会行为必须从?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冲突不一定指暴力,还可以通过劳资协商、政党政治、宗教团体间吸收信众的竞争、联邦预算争议等形式展现出来。
20世纪初开始,功能论在美国社会学界渐渐占有优势;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冲突论愈来愈具有说服力。当时,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事件,如争取公民权运动、是否参加越战的争论、女性主义与同性恋解放运动、水门事件、都市暴动,以及堕胎争论等,提供了极佳的冲突论素材——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如今,社会学界已接受冲突论是研究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
马克?的观点 如先前所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剥削劳工的前提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础,社会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认为,斗争不只是阶级现象,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天天上演。因此,当社会学家研究某个文化、组织或社会团体的时候,他们会想要了解谁是获利者、谁是受害者,以及谁剥夺别人的利益来掌握支配权。他们关心不同群体间的冲突,包括女性与男性、父母与儿女、城市与乡村、白人与黑人。冲突理论家乐于研究社会中的机制,包括家庭、政府、宗教、教育及媒体等,如何介入以维护特定群体的特权,并将其他群体置于?支配的位置。他们对社会变迁与资源重组的强调,使冲突理论家比功能理论家更“极端”也更“激进”。(Dahrendorf 1959)
一种不同声音:杜波依斯 冲突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鼓励社会学家站在那些对公共决策没什么影响力的群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早期的黑人社会学家,如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1868—1963),希望通过研究促成一个种族平等的社会。杜波依斯认为,知识是战胜偏见并赢得宽容与公平对待的重要工具。他主张,社会学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比如黑人在美国所遭遇的情况。除此之外,杜波?斯在社会学上的另一个?要贡献是,对都市生活做深入研究——包括黑人与白人。
杜波依斯无法容忍斯宾塞的理论,因为他认为这种理论太过于安于现状。他认为,赋予美国黑人政治权利,对于提升他们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多数观点都是挑战现状的,所以不太能被当时政府或学术圈的人所接受。因此,杜波依斯开始投入那些质疑现存社会秩序的组织,并且协助成立全国有色民族促进协会(N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简称NAACP)。(Wortham 2005)
在加入这些多元的观点之后,近年来社会学产生了一些尤其对非裔?国人有帮助的研究。以前,非裔美国人对参与医学研究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因为这类研究曾经被用做将奴隶制度合理化的目的或被用做检测不可治愈型梅毒的影响。然而,如今的非裔美国社会学家与社会科学家都积极地鼓励黑人同胞参与有益的族群医学研究,尤其是关于黑人特别容易罹患的糖尿病与细胞贫血症的研究。(Alford A. Young & Deskins 2001)
女性主义视角 尽管女性主义视角在许多其他学科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社会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采用这一观点。女性主义视角(feminist view)认为,性别不平等是所有行为和组织的中心议题。由于这一视角仅关注不平?的一个方面,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与冲突论联系在一起。但与冲突论不同的是,女性主义视角倾向于关注日常生活的关系,就像互动论者所关注的。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通常认为,女性被支配的地位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有一些更为激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则认为,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只要该社会是由男性主导的,女性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压迫。
艾达?韦尔斯-巴尼特(Ida Wells-Barnett,1862—1931)的一生及其创作,呈现出早期女性主义视角(早于标签理论的出现?的样貌。19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一部石破天惊的大作——关于美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黑人处以私刑的陋习,之后,她便成为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尤其主张女性的选择权。如同在她之后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韦尔斯-巴尼特将她对社会的分析作为反抗压迫的手段。她在研究中,分别探讨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女性的美国人及黑人女性的美国人,各是什么样的状况。(Wells-Barnett 1970)
女性主义社会学者开阔了我们了解社会行为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超越白人男性的观点。过去,关于暴力行为的研究通常不包括家庭暴力,然而女性恰是其主要的受害者。不仅这种研究是空白的;在实际中,法律实施机构中也缺乏处理这种暴力的机制。相似地,女性主义学者还抱怨关于“早孕”的研究几乎全部聚焦在未婚妈妈的行为和品格上,却忽视了未婚爸爸的角色。她们呼吁应更多监察男孩及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父母的角色榜样。总的来说,女性主义学者倾向于将女性的地位从科学调查的边缘移到中心。(Ferree 2005;Jessica Fields 2005;hook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