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三农”问题(1)

推开宏观之窗(第三版) 作者:韩秀云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中国国民来说是必需,但对政府来说是个难题。如贫困人口吃饭、失业人员生活该找谁?百姓生了病怎么办?我们老了谁来养活?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否则社会将无法安定。

解决这些问题是政府的任务,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政府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才敢花钱、敢消费、敢投资,经济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怎样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钱从哪里来呢?把国有资产的存量盘活,用收回的资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当然,中国有9亿农民,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更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没有人愿意种地,没有了农业生产我们吃什么?没有了农业基础那中国经济又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原因,我国形成了城市、农村泾渭分明的二元经济。改革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是步履维艰。这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利益。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还包括那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数量庞大的“民工”队伍,十年、数十年后他们的生活会怎样?这是我国改革与发展到今天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大家是否还记得,一国财政支出有两大块:一是经常性支出,二是建设性支出。在经常性支出当中,又分为三块:一块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支出,一块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支出,第三块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支出。第三块是目前我国政府面对的难题,即怎么解决穷人收入的问题,怎样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为什么它是政府的一个难题呢?因为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从统计数据看,到2006年我国在人均收入683元绝对贫困线下生活的人口还有2 148万,同时,人均年收入不到958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3 550万。2006年中国投入了近200亿元开展扶贫工作,中央财政投入了13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了50多亿元,列入国家扶贫计划中总体还有1亿左右的人口需要帮扶,也就是说,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贫困的人,这样高的贫困比例是需要政府来承担解决的。这些贫困人口,一部分在城市,大部分在农村。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改为国有企业比例在缩小,民营企业比例在增加,股份制企业在增多。比如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私营企业数量已经占到90%以上。这种企业所有制性质的变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没有相应建立起来,使那些下岗的、失业的人员找不到饭吃,生存艰难。

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大量企业职工失业了,尽管经过多年的消化已经大部分实现再就业,但是在我国五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对建国初期的那些以156个大项目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职工,过去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随着医疗、教育、住房制度的改革,这些福利措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年龄大的职工现在面临工资低、收入少,没有房子,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养老保险或者医疗、养老保险支付不足的状况。相对而言,农村居民还有一亩三分地可以指望,住房也不用再花钱,然而城里居民的养老问题和社会保障怎么办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