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经济转型(1)

大通胀与再平衡:“后危机时代”的抉择 作者:刘煜辉


消费相对于生产的增长才是有意义的比较

坦率地说,宏观经济分析若和利益搅在一起,那么颠倒黑白的事就会经常发生。有时候说多了,反而被社会误认为是真理。

我质疑最近从投资银行的宏观分析师中传出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许都是为了市场的利益。最有代表性的例如“难道中国人没有消费吗?”,“令人惊喜的中国消费者”等等。

老实讲,孤立地谈消费,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搅局,混淆视听。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德国的10倍。消费总量的比较离开了人口基础又有何意义呢?

的确,以总量而论,中国的消费总量在当下全球排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以现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论,中国很可能在两年后将超过德国,成为第三,5年后超过日本,成为第二。

但是,按人口基数计算,4个中国人的收入支撑一个中国人的消费,才抵得上一个美国人消费的20%;而现实情况很可能是,数十个中国人的收入支撑一个中国人的消费。所以在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等高档消费区,甚至在法国巴黎,中国人都表现出令世界感到瞠目的购买力。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的同时,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却下降到了35%。

宏观分析要讲结构—生产和消费结构,脱离生产增长讲消费增长,消费增长再快也没有意义。相对生产来说,中国的消费增长是滞缓的。中国家庭消费的增长长期显著落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显著落后于投资的增长。

图1–22 中国的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加剧

资料来源:CEIC

家庭消费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家庭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而不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如果家庭收入增长慢于国民收入增长,而且消费信贷不发达,消费速度增长就会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及储蓄率。消费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差距由此产生。

所以,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大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家庭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萎缩,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也越来越萎缩,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

财富结构的扭曲拜赐于三大剩余分配机制

一是金融上的“劫贫济富”。

政府的高负债决定其将长期维持低利率。这相当于穷人在补贴富人,因为低收入者的资产多以存款形式存在,而富裕阶层可以用资产对冲掉通货膨胀。这也相当于居民在补贴国有部门,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如果要支付合理的借贷利率,其利润可能会完全消失。

二是资源的暴利。中国虽然资源匮乏,但资源税却几乎为零。那些被批准使用资源的人几乎都是在免费使用资源,从而获取暴利。而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许可证来开采资源的,只有垄断部门以及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

从土地资源看,固化的“土地财政”模式使得政府似乎也无动力改革农村与城市土地市场、改变地方政府在城市土地供给中的垄断地位,无限度地榨取土地溢价。

三是垄断的暴利。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垄断利润来自于将产品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这样,部分消费者剩余就转化成为垄断生产商的利润。中国的垄断部门比这更厉害,他们不仅能将产品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上,而且还可以将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定在均衡价格之下,于是消费者剩余就被拿走了,甚至全民福利也被拿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