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她绝顶聪慧,生性敏感,才华堪称大观园群芳之首,是智慧的女神,自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贾母把她当做是“心肝肉”,但依然难以摆脱自身所有的孤独感,这也许是她的身份决定的。她本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早在小说的第一回,就指出了黛玉的仙人身份,自天而降,只为“还泪”,当泪还完,她也就再次回到天上去了。
她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有着让人淌口水的“雪白的膀子”“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曼妙姿容”,她热衷于“仕途经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城府极深,整个荣府上下不管是主是奴都喜欢她。
但是,不管是黛玉这株从天而降的仙草,还是那更具有性感的肉体美的宝钗,她们自身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小缺点,但是她们的那些小问题统统都掩压不住她们的美,相反地,它们就像是一张漂亮的脸上点缀着的星点的小雀斑一样,在跳动当中让它们凭借着那小小的瑕疵而复活于纸上。一直都感叹,红楼梦的好,正在于它里面没有仙女。哪怕是一种非常诗意的叙述方式,也塑造不出真正的仙女,因为这世上,哪里来的什么仙女呢?
小说将她们塑造得不分高低,难分上下,都经得起咀嚼。宝钗活得很现代,很乐观,她的心底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她苦心经营,费尽心机地去争取。从进入贾府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在不动声色中不断地讨好、笼络各个阶层的人,从贾母、王夫人,到各位姐妹,甚至连下面的人也没有漏掉。这一点上,她做得非常成功,所有人在跟她相处的时候都觉察到了她的好,那份舒服感令人人惬意,就连赵姨娘这样的人也被她收服得妥妥帖帖。当然,她也是真的有实力,她合乎孔孟之道的标准,拥有贤妻良母的品德,就连人际关系那一碗水也端得四平八稳,不撒漏分毫。所以她成功了,终于在最后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却是徒劳无功,依然只落得要冷清清地孤守一辈子活寡的下场。可叹那一股本应是光灿耀目的金簪最终只能被埋在寒冷的雪堆之中。
不知道宝钗一个人独坐灯下之时,回首她走过的这一程之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付出的代价又岂是一点点,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人面前,她都要装出一副样子来,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累呢?但是,说到底,活在这世间的人,哪一个不累呢?只是,彼此累的方式不同罢了。
宝钗装得累,黛玉却是哭得累。《礼记》曰:“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畏而哭之极为常见,为智能低下之哭泣。爱而哭之则是艺术天才冶炼之洪炉。黛玉是“爱而哭之”的典范,将哭的天分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她是自古以来哭得最美的一个,但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虽然黛玉的哭,是天性,是灵性,但是“感情愈深者,其哭泣也就愈痛”,她哭泣的痛根只源自于对宝玉的爱。爱让她欲罢不能但又得之不到,这样反复的痛苦煎熬之中,她所有的表现都化作了眼泪,最终在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负荷之后,变成了与噩梦相伴的恐惧。
黛玉与宝玉之间,有匹配的家世,匹配的聪明才智,匹配的相貌,他们之间完全是一份真正的相知相惜的爱情,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利益,他们爱的不过是彼此本身,如果某一天,宝玉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她也是会跟着他走的,并且走得义无反顾,因为她遵从的,永远都是自己心的意念,所以从对等的力度上来说黛玉的爱要远远多过宝玉。
黛玉用自己爱的眼泪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如果没有这份爱,我宁愿死。她自从进入大观园之后,看到的死亡早已是不计其数,可卿、秦钟、金钏、尤二姐、晴雯等等,这其中每一个人的死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敲打,这让她那份本就敏感的心更是吃重不住。
她虽然爱,但是却不愿意苟同。人情世故,她懂,这从她刚进贾府之时的言谈举止就已经看出来了,她的敏感,小心谨慎,绝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那个时候,她还是多么小的一个人儿啊,但是却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观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