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不惫 衣敝履穿不逢时
题解
“贫而不惫”取自《庄子?山木》中的一则小故事: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魏王本来是想揶揄庄子的一副潦倒相(“惫”),然而庄子却针锋相对指出,知识分子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弃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过是由于时运不济,物质生活穷困罢了。从庄子一生来看,他虽然缺衣少食、家境贫寒,但却从未在人格志操上有丝毫退让。可以说,庄子确实做到了“贫而不惫”、穷且益坚。
在庄子的生平中,有一点应当不算“谜”。那就是,凡读过《庄子》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庄子这个人可真穷,庄子他们家的生活可真惨!
按俗理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他们平常的生活照例总要比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一些才对。可庄子偏偏破了这个例,他虽然也是知识分子,但却穷得跟老百姓似的。
而在知识分子圈里呢,比较起来,同样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一流思想家们,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其中确实也有人曾经穷过,比如孔子早年就曾“贫且贱”,但没有谁像庄子那样长期穷、一直穷,甚至一度穷到了生计难以维持下去的悲惨地步。而且更惨的是,庄子不仅活着一辈子受穷,死了还照样接着穷。他真可以说是穷生穷死了。
所以,我对庄子有一个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圈里的著名穷人,穷人队伍中少有的大知识分子。庄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其实都与他的这种亦士亦民的双重身份特点有很大关系。
1 庄子真穷
读者可能想了解的第一个问题是:庄子到底有多穷,生活有多惨?
大家知道,人生在世,所必需的东西不外是衣、食、住几个方面(物质需要)——“行”的问题并不重要——外加一定的社会尊严(精神需要),即“面子”。离开其中一项,一个人便很难活下去。所以,以下我们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借《庄子》书中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下庄子他老人家的穷人相。
(1)穿衣——庄子身上裹着件缝补过破洞的粗布衣裳,又用麻绳绑着他那双快要露出脚丫子的破鞋子,前去见魏王,因为古代人见国君总是要注意仪容整齐的。魏王看到庄子这副模样,便语带揶揄地说:“先生你是怎么混的,竟然这样潦倒?”庄子反驳道:“我这是贫穷,并不是潦倒。读书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那才叫潦倒;衣服破烂,只能算贫穷。如今我沦落到这般田地,还不是由于生不逢时?你看那些在山林大树间跳来跳去的猿猴,多么自在!连百发百中的神射手都拿它们没办法。然而,一旦陷入茂密多刺的树丛中,它们就必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条件不利,才能如何施展!现在的世道是君主昏庸、臣子暴乱,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狼狈?我这个样儿还算是好的,以前忠臣比干还被纣王剖了心呢!”
对于魏王的奚落,庄子这番话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不过,尽管腰杆挺得笔直,嘴上没让魏王占到丝毫便宜,但衣弊履穿、模样寒酸却是庄子本人也承认的不争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