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餐具吃饭,不再用手擤鼻涕,不再随地吐痰,并开始使用手帕了;随地大小便的现象没有了;械斗现象也消失了;男人对女人变得彬彬有礼、谦谦相让了。教会我们讲文明的是高高在上的国王。
让国王先文明起来
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在中世纪,人们的日常行为十分粗俗、不雅、不文明,甚至是十分野蛮的。例如,人们用手抓食,多人共用一个大碗喝汤,喜欢吃烤全羊(猪),食欲贪婪,用袖子揩鼻涕,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村与村经常械斗,打架更是家常便饭,男人对待女人十分粗暴,性侵犯频繁。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发现自己开始变得“绅士化”了,变得有教养、识礼貌、讲文明了。例如,人们对用手抓食感到讨厌了,开始使用刀叉了;就餐实行分餐制,不再共喝一碗汤了;吃肉也讲究了,被屠宰动物的肉体必须在厨房处理好、烹调好并将肉切好才能上桌;人们不再用手或袖子擤鼻涕,不再随地吐痰,并开始使用手帕了;随地大小便的现象没有了;械斗现象也消失了;男人对女人变得彬彬有礼、谦谦相让了。那么,我们是怎么学会讲文明的呢?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全靠科学和理性的力量,我们才变得文明起来。例如,由于人们知道痰是传播病菌的渠道,所以人们便讨厌随地吐痰。但在历史上,早在医学发现这一科学事实以前,人们就讨厌随地吐痰了。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变得文明。的确,在总体上,经济水平越高人们就越讲文明,但经济发展水平只是文明化的物质前提条件之一,它只能解释人们“是否”会走向文明,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以及“如何”走向文明。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这可能还得感谢人类历史上的那些国王们。
在无法无天的原始社会,人们讲究的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战争和武力就是彼此对话的方式。人们的情感只能是粗犷豪放,谁要是还讲究文明礼貌就不可能生存下来。在一个地区,各种武装力量较量到最后,必定有一股势力最终铲除所有对手,一统乾坤,于是有了国王。这个时候,所有的武力都垄断在了国王的手中,日常生活不再充斥着暴力和死亡威胁,人们的情感心理变得更细腻、敏感,文明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但是,仅仅过上安宁平静的生活就能使人们学会讲文明吗?恐怕还不行。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果生活不够富足,人们也很难对文明礼仪感兴趣。在古代封建社会里,谁的生活最富足?不用说,肯定是国王。国王聚敛了大量财富,在人民普遍贫困的条件下,他率先拥有了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食品、珍稀的珠宝,如果这些都不重要的话,他至少拥有一条手绢、一个痰盂、一套餐具。他已经可以讲文明了。
刘邦的故事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国王拥有了讲文明的一切条件,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讲文明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汉高祖刘邦原本是个出身平民的无赖,不怎么知道讲排场。他当上皇帝之后,兴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名叫未央宫。群臣都前来朝贺,糟糕的是这些功臣们在未央宫里面一开会就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喝醉就争谁的功劳大,一吵起来就拔剑往柱子上砍……刘邦说,这也太不像话了!这时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告诉刘邦,解决朝廷场面混乱的唯一办法是制定礼仪。刘邦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