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制定好了。刘邦要求大家按照礼仪朝贺。首先有司仪官喊“趋”,所有的官员都拿着笏板小步快走过来。然后喊“列”,于是武将一排,文官一排,列好。这个时候皇帝坐上御辇被缓缓地推进来,坐在当中。司仪官又喊“跪”,大家跪下来。司仪官又喊“拜”,大家拜下去。这时才安排上酒,每人手上一杯酒。司仪官又喊“寿”,就是祝贺的意思,大臣们按照等级秩序出列,拿着酒杯,跪下来,大家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司仪官喊“饮”,大家就把这个酒喝下去。司仪官喊“退”,大家就都退回去。刘邦看到这个场面很高兴,说“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意思是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
刘邦和大臣们的这一套礼仪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礼貌。刘邦作为一个皇帝,大臣在他面前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等于是蔑视他的权威,所以刘邦必须制定一套礼仪来约束这些大臣们,建立起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秩序。从此,大臣们在刘邦面前都得一本正经的,吃饭、说话、走路都得一板一眼,嗓子痒痒想吐痰都得咽回去。所以说,在宫廷里讲文明是皇帝和国王们统治自己的大臣的手段。国王和他的大臣们也就成了率先讲文明的模范。
从宫廷到民间
那么文明又是怎样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呢?
到了近代欧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维持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国王既要借助土地贵族的帮助,又要利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的势力,还要同时维持土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导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于是,土地贵族和新兴城市资产阶级为了得到国王的青睐和更多的资源,便不得不讨国王的欢心,留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讨人喜欢,或至少不会惹人讨厌。宫廷里的文明礼仪也就成了他们争相模仿的时尚。
后来,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可是却仍然被日薄西山的贵族们视为没文化的暴发户。在这种环境的激励下,资产阶级一举一动都在竭力学习贵族们的生活。作为行为示范群体,精英群体的行为举止很快受到中产阶级的模仿,中产阶级的行为举止则逐渐被工人阶级所模仿。
于是,文明化行为越来越向全社会扩散,成为一个民族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家教、学校教育和社区互动而在后代不断延续。人们在如何处理身体的分泌物(鼻涕、痰、耳屎等)、排泄物(大小便)、本能与冲动(性欲、食欲、攻击欲、施虐欲等)、身体感官与感觉(油腻、汗渍、污垢、体臭等)、身体形象(姿态、体态、洁态、身体裸露、外表修饰、谈吐方式、行为举止、眼神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终,我们学会了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