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邓小平
邓小平退休那天,孙辈们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上面写着:“1922——1989——永远。”
1922,是他参加革命的年份。1989,是他退休的年份。
“永远”两个字,是孩子们最良好的祝愿——永远的战士,永远的革命者,永远年轻的老人。
于是,贺卡上也就这样写着:“愿爷爷和我们一样永远年轻。”
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那样,“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伟人不朽,哲人其恒,不仅是因为他的业绩,还因为他的精神和情怀。
在今天中国人的记忆里,邓小平始终是一位老人的模样。他以73岁的高龄,开辟一个时代,去为一个民族创造一个年轻的未来,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奇迹。
老人创造奇迹,必有奇迹般的胸怀。
这个胸怀,就是年轻。
邓小平年轻的胸怀来自何处,来自他坎坎坷坷的经历,来自他三落三起的传奇。正是在逆境中,他感受到中国最需要什么,他自己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
于是,永远年轻的邓小平,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他从不为历史的包袱所累,善于以干脆而又巧妙的方式结束过去。
卸下了历史的包袱,中国以从没有过的轻快步伐迈向未来。
没有了历史的负担,我们就看到了从历史甬道中走出的新世纪的身影。
永远年轻的邓小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有如此开心的笑容。
为了讨得孙子的开心,爷爷为他吹起了蒲公英。
孙女要和爷爷照相,她让爷爷牵着小猴子的一只手,自己牵着另一只。
不管是在国内视察,还是到国外访问,邓小平从不掩饰对孩子们的喜爱。
当他轻轻亲吻那些演唱中国歌曲的孩子们时,许多美国观众为之动容。
这两个幸福的少年,今天应该已经长大成人了,不知他们还记不记得当年这位慈祥的爷爷。
1983年2月,邓小平到杭州灵隐寺参观。他一下车,不少游客就认出了他,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邓小平一面向人群招手,一面握着一双双热诚的手。当他看到有个小女孩在大人怀里拍着小巴掌时,就来到小孩前,摸着小家伙的脸问:“叫什么名字?”家长是从南京来的游客,替孩子回答了名字。
第二天,邓小平到三潭印月,又碰到了这家人。80岁的老人,竟然一下子就叫出了小姑娘的名字,小姑娘也张开双臂扑到了邓小平怀里,邓小平抱起她说:“来,跟爷爷亲亲。”小姑娘乖巧地亲了亲邓爷爷的脸,随行的《浙江日报》记者抓住了这个幸福的瞬间。
不久,报纸上就刊出了这张起名为《亲亲邓爷爷》的照片,机敏的记者使这幸福的瞬间化作了永恒。
永恒的是邓小平永远年轻的心态,是这位老人和孩子们心心相印的情怀。
因为孩子就是希望,孩子就是未来。
邓小平总是想着未来,为中国带来希望。
邓小平喜欢足球,中国足球的落后使他非常牵挂,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他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知识不是立即就能抓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他还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从娃娃抓起,就是让我们的事业,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千秋万代。
永远年轻,并不深奥,那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人格气象,是始终面向未来,着眼于长远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眼光,一种境界!
对今天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许多人来说,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那个火红的50年代,还记得邓小平喊出的那个声音。
【邓小平在1954年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同期声】
同志们,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向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致热烈的祝贺。我们确信这一代青年决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能够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继承人,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青年万岁。
那是凯歌行进的年代,那是青春激扬的年代,那是奉献和奋斗的年代,那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代。然而,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却过度地燃烧了这份激情。
当中国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整整一代人已经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国家的人才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影响中国未来的长远大事,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说,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
在他的眼里,哪些是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呢?
事实上,那年5月24日,邓小平还没有复出的时候,就告诉前来看望他的两位领导干部说:我出来是早晚的事,可能还是当大官。但我要先抓科学和教育。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果然,邓小平复出后尽管身兼多项重任,却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甚至说:教育要狠狠地抓它一下,一直抓它10年8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
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