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工作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把教育部的负责人找到了自己家里。他谈了自己对教育工
作的一些意见,既有方针政策、大的原则问题,也有具体的问题。他谈的很细很细,他说:要进口一批外国的自然科学教材,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编出新的教材,以后就拿新教材上课。要组织一个很强的班子编写大中小学教材。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纳入国家规划。他说,清华、北大要恢复起来,要逐步培养研究生。教育部也要抓一批中小学重点学校,在北京就可以抓40所到50所。不能降低教师的待遇。要加强外语教学。
1977年8月4日,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30多个科学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邓小平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自己也讲了话。一讲就讲了两个钟头。
他开门见山地说: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内行,总得要学才行。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虽然这次会议因为时间匆促没有邀请社会科学家。通过这次座谈会,我了解了一些情况,也开始了解了当前应该首先解决的一些问题。
他提出: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人建议,对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这个意见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应当同科研人员相同。假如科研人员兼任教师,待遇还应当提高一点,因为付出的劳动更多嘛。
最后,通过讨论,邓小平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策: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他一刻也不愿耽误,中国也确实再耽误不起了。这时的美国有科研人员120多万,苏联有90多万,中国只有20多万,而且还良莠不齐。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就是以只争朝夕的速度,还恐怕追赶不及。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年的高校招生工作被迫推迟,随后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高等学校开始恢复招收新生,但采取的是推荐选拔的办法,许多学生连基本的文化程度都不具备,这给大学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讨论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有同志提出来,当年进行高考恐怕时间来不及。邓小平拍板说,夏天来不及,那就冬天考试,明年春天入学。
新官上任,新意迭出。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这个决定,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趋向。
由于时间紧迫,1977年的高考甚至连印刷考卷的纸张都来不及预备,又是邓小平批准,临时动用了准备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库存纸张。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27万3千人得到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1978年,61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40万2千人。
于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奇特的大学生,他们属于七七级,但却是1978年3月才入学的。他们当中不少人过了而立之年,已经是拖家带口的父亲或母亲。
这张合影,记载了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邂逅相遇的故事。
那是1979年7月的盛夏时节。邓小平到黄山休息。在攀登鳌鱼峰时,有位年轻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邓小平以为她要赶路,还站到路边为她让路。没想到女孩到他面前停了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解释:邓伯伯,您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本来已经下山了,听说您老人家在这里,我们又赶回来。
邓小平听说是大学生,立刻问:“呃,复旦大学什么系的呀?是考进来的吗?”
“是考进来的,读的是新闻系。”
邓小平说:“难怪消息这样灵通。”
邓小平在他们的学生证上签了名字。
75岁的邓小平还同这几位20多岁的幸运儿一起留下了这张合影,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