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聪明指的是观察力
人们常常用“聪明”二字来形容人的智力,把智力发展较高的人称为聪明人。聪明人就是耳聪目明,聪是指耳朵听的能力强,明是指眼睛的视觉能力强。聪明实际上正是指人的观察力。人们往往用聪明来概括智力,从观察力角度来说明人的智力,足见观察力在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观察力对人的知识的获得与考试成绩的高低具有重大的意义。观察力强,对事物感知完整而准确,头脑中获得的信息就丰富而深刻。观察力差的人,虽然看了听了,然而觉察到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有错误,他的知识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有很大关系。例如学习“已”和“己”,两个字的形状、写法仅有细微的差别,观察力强的儿童就能区分开来,观察力弱的儿童往往把它们认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检查作业或考试答卷时查不出错误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力比较弱。
有的家长批评学生说,你这是白丢分,睁着眼睛都看不出来。眼睛是睁着,观察力薄弱就察觉不出错误。
有的家长批评孩子说,你做作业怎么总是查不出错误的地方。那么容易的题还做错,还检查不出来,不知道你是干什么吃的。家长光生气,一味地指责没有多大的用处。关键在于是否从学生作业检查不出问题的现象中,察觉出他的实质主要在于观察力水平低。观察力水平低甚至还能造成视而不见。
家长若想改正孩子检查不出作业、答卷错误的毛病,就得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入手。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2.培养良好观察的方法
(1)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明确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范围。这样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获得观察的信息。观察目的不明确,往往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观察的效果就更差了。
有些学生上课听课效果差,其中一个原因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他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应该观察的事物。有的学生把观察力集中在老师的头发、老师说话的面部表情、老师说话的姿势、老师的衣着上,因此,听课的效果就差了。
(2)培养重复观察的习惯
为了获得由观察得到材料的可靠性,需要重复观察,否则难以分辨偶然和一贯的现象。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是这样做的,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接着后面,追着的人也冲进来了,两个人在会场中央混战并打了一枪。从进到出总共20秒钟,这件事先做好安排并全部照了相。实验者请在场的人写出自己目睹的过程。在上交的40篇报告中,仅有一篇报告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其中14篇有20%~40%的错误,另外25篇有40%以上的错误。总之,有20篇以上的报告有10%以上的细节是纯属臆造的。
不少心理学家做了同类的实验,结果大体相同,说明一次的观察是不可靠的。
(3)培养在观察过程中及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
观察要有观察记录,记录力求准确。
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同学都要学会观察做记录的习惯。上课时,要做到能记笔记、会记笔记,把老师讲课时的重点内容及时地、准确地记录下来。学生养成这种在观察过程中及时全面记录的习惯,不仅对提高复习功课的质量、提高考试成绩很有意义,而且对学生的终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3.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观察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获得观察正确性、全面性的保证。就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培养学生观察时注意力集中、细心、耐心的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力集中才能使观察时全神贯注,才能获得要观察到的信息。有些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很难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学习成绩自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