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节:田园诗之外(3)

童年与解放 作者:黄武雄


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由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这是典型动态发展的辩证法。继弗洛伊德(Freud)和马克思,皮亚杰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舍其唯心本质,结合他对真实世界深入的考察,淋漓尽致地运用了辩证方法的利刃。弗洛伊德曾以此利刃刺入人的潜意识,建立起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企图借助人理性的努力,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以挣脱幻想的锁链,主张有本我之处,便有自我的存在。马克思则深入观察社会,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入他的唯物史观,希望人类从隶属、异化与经济奴役的锁链中解放出来。

理性的怀疑主义是弗洛伊德、马克思与皮亚杰共同的基础,辩证法则成为理性怀疑主义者进行批判社会既存价值的利器。皮亚杰理论的精神不只在于一般心理学教本上所记录的心理发展四大阶段:感觉动作、前操作、具体操作及形式操作等认知程序的发现。正如宗教与科学相互消长的过程一样,皮亚杰撇开上智下愚是否天生的争论,对人的认知发展作了精辟的研究,因而无声无息地阐扬了人本主义。伽利略与达尔文曾经避开"上帝是否存在"这无休止的争论,转而探究天体运动的规律与生物演化的证据。几个世纪之后,有神无神已不再是知识界关心的议题。同样,皮亚杰的工作,亦开启了人心智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人的优劣是否天生",消除阶级种族的偏见。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面对真实的人,抛开传统预设立场的包袱,针对每一个个人之所赖以为人的智慧,展开科学辩证的分析。不论其关注的对象、方法或研究结果如何,皮亚杰的研究所揭示的意义,都带有人本主义的色彩。

八、认知发展

人智慧的发生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皮亚杰的主要着眼点。而他对同化与顺应的辩证过程所做的研究则指出,人的智慧发展既不是外在的事物单向的输入,亦不是先验的存在。

康德曾在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对空间与时间的认知是与生俱有的。皮亚杰则指出人初生时并不存在整体协合的空间位置或时间次序,例如婴儿对空间的认识是以自身的感觉(如口部的、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或姿态的)去摸索拼凑世界的图像,通过挪动物件,慢慢产生位移的观念,由近而远,由具体而抽象,直到对空间永久客体的图式在心中形成并且定影。而在空间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时间因素是掺合于位移的动作中,一并被认识的。也就是说人一开始认识的空间并不是静态的,它是与时间一起,在实物的推移中,被逐步组织到人的认知图式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