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的认知过程为例,说明皮亚杰研究所显示的几项意义:皮亚杰的基本论点反对康德唯心的先验论,而主张空间观念是通过知觉与动作辩证地形成的,不是天生就放置在人的脑子里的。同时他的研究又显示,在次序上,人不是先认识《欧几里德原本》(The Elements )所描述的空间中单纯的"点",然后再认识较复杂的"位移"的。相反的,人先认识较复杂的"位移"或"位移群"(group of displacements),再认识较单纯的"点"或点组成的"空间"。更有趣的是人最先认识的位移是已掺和时间的因素,而不是较单纯的"向量"。
这就是说明了人在辨认的层次上,是从复杂的真实入手,也就是儿童虽非先验地禀赋外在世界的结构,但对于丰富复杂、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反而比经过人为处理后的抽象、机械而明晰的观念,更容易掌握。人的这项能力正是人原始的创造特质。可是人从自然进入文明,进入社会组织规划下的教育体制中,这项创造特质便逐渐萎缩,以致消失。
在教育实践中,皮亚杰所指出同化与顺应的辩证过程,其实比他所提出的四个阶段,更富启示性的意义。
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是存货的仓库,他须将外在世界输入的材料加以处理与改变,才能接纳于他的认知图式中,予以同化。况且输入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摄影,而是主动地去干扰外在的客体(例如挪动物体)以产生位移的概念,而遇到他原有认知图式无法接纳的外来刺激(例如他须要绕到橱柜的背后去捡球时),则反过来改变自己的图式(例如将位移群变成空间),以顺应外来事物。所以人认识世界须把他内心的认知图式作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人认知图式的发展就像酒坛里葡萄的发酵一样,每一分每一秒,坛里都在变化,外在世界的种种对小孩都是刺激,小孩需要自己去吸收,去组织,去加以同化。必要时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这一切都要他自己来主导。整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皆依循:由知觉而理性,由具体而抽象,由特殊而普遍,由近而远,由现在而过去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