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田园诗之外(7)

童年与解放 作者:黄武雄


但这种源于自然的原始特质是价值中立的,无关乎性善性恶,没有神魔圣暴之分。这种特质是人类这一物种经进化得来的禀赋,是人认知发展更根本的基础,事实上也正是人由极其脆弱的幼体,在短短十数年间学会适应自然,适应文明所不能不有的特质。

这种原始的人类特质,是人学习母语的基础能力,是人认识世界的凭借。但当人开始发觉自己已能适应环境时,这种原始特质便很快衰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只描述人适应文明的能力。可是当人适应文明的能力提高的同时,上述源于自然的原始特质却急速在退化。

而重要的是,当人长大,掌握已知的文明,要进一步由已知开拓未知,从事创造活动时,这种人类原始的创造特质又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可惜绝大部分的人,早因适应环境,受文明制约,而丧失了早年曾流在自己血液中的无边好奇、无限勇气与无偏见的这些原始创造特质。

十、辨认特征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的主要是人的论理与描述设计的能力,也就是人适应或传承文明的能力。这种能力(以下简称为文明能力)须经十数年循序发展而得,我们不能高估小孩,太早引入小孩的文明能力尚无法理解的事物,强制他学习。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太低估小孩。小孩禀赋一种自纷杂的表面事务中,辨认特征的能力。两三岁以前呈现于辨认母亲及周围一切,从而呈现于学习语言的能力中;两三岁之后更表露对动植物、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形体、声音及神态的敏感。

前文谈过比较是知识的起点,但比较的基础则在于抓取特征,分辨异同。圆形与方形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为封闭的线围成,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则为方形有四个顶点,圆形却无。两岁的小孩固然说不出这些特征上的异同,但在拼图游戏中他一眼便看出如何归类。他很容易看出圆形与方形的差异,只是他无法以比较精确的语言描述。

皮亚杰的理论局限于文明或描述能力的范畴,导致若干错误。他主张儿童最早的空间知觉是拓扑学的(topological)(① 感谢台大心理系张欣戊教授于本文定稿之前,曾与作者讨论皮亚杰的这项论断)(② 拓扑(topology)是数学概念,面对图形(或一般几何形体),如果刻意忘记其上两点间的长度,两线间的角度与随意一块区域的面积(或体积)等,甚至忘记共线四点间的交比(cross ratio),只关心图形上点的收敛性(convergence),或粗略地说只关心它的黏性,那么这图形便成了拓扑图形。作为拓扑图形来说,方形与圆形代表同一种拓扑图形,再举个例子说,我们看阿拉伯数字的图形本身:1、2、3、5、7 都属同一拓扑图形,因为它们皆可拉直成一个直线段,长度角度改变了,但黏性没有改变,换句话说没有原来不黏在一起的点被黏在一起,也没有原来黏在一起的点被撕裂。可是1、2、3、5、7 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拓扑图形与4、6、9、10 不同。6 与9 代表同一拓扑图形,但1 如果要变成6,则须将1 的尾点黏合于腰部某点。这就破坏了黏性。为了让一般人在用词上明白拓扑学,有人称它是"橡皮几何学"),在《心理学与认识论》一书中皮亚杰(皮亚杰:《心理学与认识论》,中译本译者黄道,结构群出版社)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