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场与组织价值
对于“场”是如何影响世界的,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场”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最贴切的描述是:“场”充满着整个空间。
——美国作家迈克尔·坦博特(Michael Talbot)
导读
文化、价值观和愿景如何在组织中发挥作用?
是什么在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什么能让员工主动地开展工作?
在犹他州,放眼看去,都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天空。无论是在山巅,还是在河谷,都能感受到蓝天的美丽。夜晚更加迷人。我的一位朋友从哈特福德飞到这里,在草坪上一直坐到深夜,她很疲倦,打着哈欠,但仍不肯离去。她被星光闪烁的夜空深深吸引。对于我来说,到这里与星星、天空为伴,就如同游历太空。我感觉到自己在膨胀,仿佛要与这广阔的空间融为一体,视野变得更开阔,戒备之心也荡然无存。在这里,你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有的只有无尽的空间。
空间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世界上最多的东西就是空间。即便是通过显微镜去观察原子的结构,仍能看到很大的空隙,而我们原以为那里一定很紧凑。在原子内部,亚原子粒子间有很长的距离,这么说吧,原子中的99.99%都是空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每一种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由这些空的原子所组成的。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很结实,事实上却存在着大量空隙,我们的身体就像银河系那样稀疏。
按照牛顿物理学的宇宙观,空间就意味着空,意味着难以言传的孤独。物质毫不畏惧地在空无的世界里做孤单的旅行,很少与别人的相遇,而旅程又总是那么漫长。长期以来,这种孤独的宇宙观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只有我们亲自创造出来的东西对我们才有意义。美国历史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崇尚的是个体(包括在西方社会和公司)的成功。在如此广阔、荒凉的世界里,想推动变化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我们产生足够的能量让自己在空间中运动,还要耐心、坚持,才能碰到另一个对象,并引起它的反应。牛顿的世界是因果关系的世界,只有某一个物体付出一定的能量,才能让另外一个物体运动,而且要穿过很长的距离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牛顿世界是既孤独又劳神的。
在量子世界里,空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空间不再是“空”的。现在,人们认为空间充满了场。场是不可见的、非物质的影响力,场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无法见到这些场,但是能观察到它们产生的效应。场已成为解释“超距作用”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超距作用”是指一个物体在没有接触另一个物体的时候,就能引起后者的变化。
在人们尝试通过量子物理学解释“超距作用”之前很多年,场的理论在几个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发展。牛顿首先提出了重力场。按照他的模型,重力来自于力的中心,比如地球,并从那里向空间扩散。假想的重力线遍布空间,吸引物体向地球靠近。在牛顿的重力模型中,力来源于同一个地方。
爱因斯坦对重力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相对论中,重力是用空间结构来表示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原因是“空间—时间”曲线对物质的作用。重力不是当做力来考虑的,而是被理解为媒介,即不可见的空间几何。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重力场之外,我们对其他场也有一些亲身体验,比如将铁屑放到磁铁附近。由于无形的磁场存在,磁铁边上的铁屑形成很特别的图案;当我们开灯或插上家用电器的电源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场的存在;现代发电站里旋转的巨型磁铁产生了磁场,磁场又产生了可对外输出电流的电场。
人们对场有各种各样的想象。重力场被描绘成时空上的曲线结构,而电磁场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对外界产生干扰。量子场是能量,每个粒子都会形成不同的场,当两个场相互作用时,它们呈现为某种形态。但是,在所有关于场的理论中,场都被描述为空间中不可见的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场的存在是通过它们的影响来呈现的。
正是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将关注点放在空间上,场的理论才能在20世纪得到初步的发展。根据直觉,他们感到空间并不是空的,用当代物理学家的语言来说,是“一个不可见但又非常管用的结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想象让孤独的宇宙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从小的、不关联的、可见的结构,转向以关系介质为主要内容的无形世界,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参见北极光的彩图,这是大气中的电磁场和能量场共同作用的杰作。)
威尔茨克和迪瓦恩(前者是物理学家,后者是具有工程师背景的作家)生动地描述了不可见的力量是怎样产生可见影响的。在观察鱼的时候,假如我们不知道鱼是在水介质中游泳,我们很可能会沿着一条鱼影响另一条鱼的思路去解释鱼的运动。一条鱼游过时,如果我们发现另外一条鱼改变了一点方向,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条鱼对第二条鱼施加了力。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鱼都很齐整地改变方向,我们就会怀疑可能有别的介质正在影响它们的运动。即便我们仍然看不到这种介质,我们也可以对这种介质做实验,比如在介质中制造干扰,再观察一下鱼的反应。无所不在的空间(小到原子内部,大到整个宇宙)更像是海洋,其中遍布各种各样的场,正是这些场影响了存在其间的物质,并使它呈现为某种形态。
新科学所描述的世界既有其迷人的一面,也有令人费解的一面。场就是很好的例子。生物学家鲁珀特·谢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将场描述为“不可见、不可触摸、不可听、不可品尝、不可闻”。我们无法用五官去感知它们。但是,在量子理论中,它们像粒子一样,是实际存在的。作家盖瑞·祖卡夫(Gary Zukav)将它们称为“宇宙物质”。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粒子是场与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场的一种表现形式。两个场相互作用时,就可能有新的粒子出现,但这些粒子的寿命都很短。在两个场的交汇点,它们的能量会相互作用,粒子就在这里出现。粒子出现与消失的变化无常,是不同的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我们将基本粒子看做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它们的存在都是很短暂的。正由于此,我们常常对量子世界迷惑不解。物理学所说的现实并不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人们认为场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场是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