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往事钩沉(19)

萧三佚事逸品 作者:高陶


后来,我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善良重友情的社长兼总编辑 姜椿芳出于对萧三的同情,特许我每周抽出两个半天,继续帮助萧老工作, 那时他身边已有李立三的女婿刘和忠同志做他的秘书。但他觉得自己年事已 高一个秘书不够,便请求组织上把我调去。当时大百科出版社不肯放我,直 到后来在萧三一再要求下,在姜椿芳、阎明复、朱子奇等同志的协调下,这 个过程拖了一年多,终于把我调入中国作协,作为萧三的正式秘书开始工作, 一直到他病逝后我利用在外联部工作的业余时间,坚持把他生前交给我的全部书稿、诗稿整理出版之后,才算基本结束为他工作的秘书生涯。当然 ,包括我手上这本书的翻译与写作工作 ,仍是他生前遗愿的一部分。他曾多次表示 ,要我把他的那些丢失了中文的俄文诗译成中文 ,而且 ,他曾写信鼓励我:“你译的诗,实在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我的原作许多人都忘记了 ……在 北京医院时赵朴初也认为译得好 ……”(1982年2月12日)他说的是真心话,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给《解放日报》的编辑郑天禄去了一封信。

本来秘书为自己“服务”的首长整理文稿、撰写文章是分内的事,可是他 却常常为别人着想,体恤“下情”。1982年春,我帮他整理撰写了一篇有关 罗马尼亚作家萨多维亚努的文章,他坚持一定要在文末写上“高陶协助整理” 几个字,我说以后不要写了。他去世之后,当我读到他4月 1日的日记时,实 在是非常感动。他的日记里写道:高陶“来谈工作,刘因母病回家去了,许 1978年3月4日,萧三给作者的信 多事都由她代办,已送《人民日报》关于萨多维亚努文,并旧照片,还将送关于法捷耶夫文,我署名‘高陶协助整理’——加这几行字的确值得,她为此文做了大量工作,不似 ×之徒为鹜名 ……”本人有切身体会的是:生活中有些“首长”窃“小人物”的劳动成果为己有,厚颜无耻地署上自己的名字者不乏人在,其道德人格与萧三无法同日而语。

从1961年到 1983年,甚至到他去世后几年,我从认识萧三到为他工作,我从一个幼稚的文学青年逐渐成熟起来,是和他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从他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中我获取的收益之多、之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萧三为人朴实、谦和,从不张扬。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种人,他们喜欢宣扬他和某位名人如何如何,以抬高自己。可我从来没有听过他讲自己和谁谁谁怎样怎样。像他和毛泽东、李大钊、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何叔衡、王若非、陈延年、陈乔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与友谊,像和法捷耶夫、希克梅特、绥拉菲莫维奇、约里奥?居里、聂鲁达、亚马多、史沫特莱、萨多维亚努、德永直、柯棣华、斯诺、万徒勒里、米勒 ……世界著名作家、文化名人的深交,我大多是后来从他的回忆文章中,或者出于工作需要,在他必须向我叙述时得知的。有时,他的有些经历还会让我大吃一惊。这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古书《大戴礼记》中有“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说,就是指那种博学广识,而外表从不自夸、言辞也不强辩者。萧三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萧三晚年发奋工作,不贪图金钱物质,不追求安逸享受,即使在一天五六次腹泻,即使在住院输液 ,即使后来切断气管的情况下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书和笔。在他身上你始终感到一股正气,一种“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浩然正气。对于自己在这场历史的颠倒中所受的委屈,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去写。他对文艺界的某些事和人是有看法的,但他往往是一带而过,从不多谈,他说:“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至于我个人的这些遭遇,权当是一场噩梦!它使我受到了锻炼、丰富了人生经验,也更坚定了斗志。 “ 1981年,萧三出席庆祝女排凯旋大会。左一高陶,左二萧三 萧三生命中最后一首诗《欢迎中国女排凯旋》 这种对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这种无论何时”不坠青云之志“的向上气概,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1981年萧老从报纸、媒体中得知我国女排夺魁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冒着严寒驱车到政协礼堂参加庆功大会。当时我曾劝他”是否改成书面祝贺,您咳嗽得这么厉害 ……“只听他厉声说:“什么会不参加这会也要参加!”于是攥着他刚刚写出还来不及整理的诗歌草稿,拉着我便出发了。会上的情景更是动人,他一面嘱我如何修改、如何誊写他的诗歌,一面不停地咳嗽。话筒移到他面前,他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当他读到“你们欢喜地哭了,我也痛快地哭了”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水。女排队员们立即起立列队一一向老诗人握手致谢。这件事对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原以为,人到了85岁一定是步履蹒跚、憔悴委顿、头脑迟钝、心志麻木的 ……然而我看到的这位 85岁的老人竟是如此头脑清晰、诗情万千,如此充满生命激情的呀!“齿发虽衰而风力犹在”,“心如老骥常千里”。我想,我将来也要这样!

我与刘和忠同志相处得不错,和忠长得高魁伟大,为人宽厚、真诚,把我从大百科出版社调到作协他出了许多力,这需要“无我”的品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他工作挺卖力,任劳任怨,我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俩在工作上可以互补。后来刘和忠因病英年早逝,令我十分悲痛。关于老刘,这里我想多说几句以表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