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翻阅了在萧三身边工作那些年自己的日记。上面记述了萧三断续讲的一些事实,连起来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那是1935年冬天的事了。
有一天,萧三家里电话响了。萧三不在家,耶娃接的,显然是外国人讲俄语,不连贯,不流畅。听口音像是日耳曼语系,于是耶娃就问:“您会不会讲德语?”对方回答:“会呀,我就是德国人嘛。 “两个人都笑了。对方说:“我叫弗里德里希?沃尔夫,有些事情想同萧三商量一下。 “ 萧三回来得知是沃尔夫来电,很高兴。他对耶娃说:“这可是德国著名的反法西斯作家啊,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文化遭了殃。反法西斯进步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被开除出德国国籍,作家的著作被烧,不少人被迫逃出德国。像托马斯?曼、沃尔夫都是被驱逐出境的优秀作家。沃尔夫写的剧本《卡塔罗的水兵》在莫斯科上演时,我去看过,非常好,是苏联著名剧作家危史厄 夫斯基翻译的。咱们明天就去阿尔巴特街看沃尔夫吧!” 他们相见了,房子很小,住着四口人,沃尔夫和妻子埃尔泽,两个孩子分别是十岁、十二岁。埃尔泽热情爽朗,很快就和耶娃亲热地坐到一旁说“悄悄话”去了,她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萧三说,沃尔夫有着一头浓密的深褐色头发,目光炯炯,精神焕发,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笔者需要插一句的是:在《百科全书》的辞条中,我们看到的沃尔夫是一个头发稀疏的中年男子。大概是用脑过度的关系吧,发际中间已有些谢顶。面庞瘦瘦的,棱角分明,目光深邃,紧闭着有力的嘴唇。) “我可是逃难的, “沃尔夫耸耸肩,笑着指了指自己的房间说,”眼下条件不大好 ……“萧三也笑道:“我是来看反法西斯战士,革命同志的,要看风景咱们去伏尔加河 ……” 沃尔夫说:“我写了一个剧本《太阳觉醒了》,是写中国 1925至1927年上海工人革命运动的。在德国上演过。你知道 ……我有些自不量力 ……我本来是个医生,是希特勒让我拿起了笔,我又没参加过上海工人运动……所以请您提提意见 ……” 萧三哈哈大笑,紧握住沃尔夫的手说:“哎呀,你的《卡塔罗的士兵》已经让我佩服之极,现在又写《太阳觉醒了》,更见国际主义精神,你实在让我太感动、太感谢了!” 萧三记不清他问过哪些问题,但却清楚地记得沃尔夫十分诚恳、十分认真地请教了几个具体事情。“他朴素,他真诚。从此后,我们便有了频繁的接触。阿尔巴特街因为在市中心,所以我们来这里的次数更多些。 “ 沃尔夫向萧三述说了自己的经历 ——出身于莱茵河畔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医学院毕业后曾在部队里担任战地医生,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残酷场景,开始参加德国工人的革命斗争。1928年参加德国共产党。
“现在是被希特勒赶出了德国,无家可归的人啦。 “沃尔夫大笑起来。萧三也笑道:“希特勒是笨蛋,他不知道,这些被驱赶的人,到了国外团结的力量更强,发挥的作用更大哩。 “ 沃尔夫说:“就是嘛!”接着又告诉萧三,前年(1933年)在巴黎已经成 立了“德国作家同盟”,为了让德国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去年他们的杂志《作 家》已秘密地运回德国,德国人民读到了这个杂志,引起很大反响与震动, 吓得戈培尔不得不通过电台来恫吓读这个杂志的人,说谁要是读了该杂志便 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德国作家同盟”的同志们则是更加团结更加勇敢了, 他们不仅杂志发行得更多,还多次举行过关于西班牙和中国文化的会议和晚 会,以支持那里人民的革命斗争。
萧三听后万分感动,他在后来的文章里写道:“德国所有的先进作家差 不多没有一个在希特勒面前屈服和背叛了自己的立场的 ——这是德国文化 界文艺界的光荣。他们逃亡在外,但没有一天忘记自己的故乡,没有一天不 和祖国的同胞通声气的 ……他们的言论才真正能够代表德国人民的意志、 感觉和心事。他们深爱着歌德、席勒、海涅、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 斯……的德国。他们痛斥德国的罪人 ——纳粹匪帮。 “(《fasism——就是 战争》) 大概过了两年的样子,萧三一次路过电影院,看到那里围拢了很多观众。”一定是什么好看的电影吧?“他想,上前一打听,原来放映一个反法西斯的 电影《马门教授》,是根据沃尔夫的剧本改编的。剧中写一个犹太医生马门, 原来只知道看病,非常敬业,但不问政治,直到有一天,因为他是犹太人而 受到残酷打击与迫害时,才看清法西斯的本质,最后忍无可忍开枪自杀 …… 电影在苏联反响极大。
听说这个电影在瑞士、挪威、瑞典、华沙、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都上 演过,收到很好的效果。沃尔夫啊,沃尔夫,怎么也不打个招呼,让我先睹 为快呢!萧三一边为老朋友高兴,一边埋怨着他。
后来萧三看了这个电影,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把它译成中文, 让中国人民也都能看到这个优秀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