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
“咬到会不会死?”
“会啊。”
询的小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夜很黑,山影很暗。我察觉询有点害怕。
“爸爸,‘世’(台语-指闽南语-发音同“细”)间有鬼无?”
“没有。”
“那么“大”间呢?”
我忍不住笑了出来。对询来说,“世间”这词模模糊糊地意指他的小周围。台语“世”与“细”同音,“细”则与“小”同义。他理解下的“世间”一词,似乎表示他的小天地。黑夜、山与蛇让他心中害怕,恐惧使他转而担心“会不会有鬼呢”。我告诉他,“世间”没有鬼。那么“大间”呢?他这么追问,因他心中仍然放心不下,同时也因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把“世”(对他来说,音与义皆同“细”或“小”)用“大”来取代,尝试错误,追问“大间”有无鬼。这便是创造性的学习。询如所有的孩子,分辨得出我的笑声,包含的不只是开心,更是笑他用错了词。之后没听他再使用“大间”一词。孩子这种敏感、这种能力,若加以深思真让人惊叹。
除学习语言之外,每一个幼儿都不时在创造:玩泥巴、画画、割纸、切叶子、作歌,随时在进行种种无需游戏规则的游戏。但当人渐渐长大,尤其被送进学校之后,创造活动迅速减少,创造的欲望也逐日压抑;依大人嘱咐把大部分的时间与心力,放在文字与数学的演练,放在套装知识的学习,为步入文明社会做准备,也为日后的谋生铺路。
修柏里(AntoinedeSaint-Exupery,1900—1944)在《小王子》的书中,把小孩从创造世界步入分析世界的转变,写得最可爱又最伤感。他借这本童话,自称六岁时用彩色铅笔完成他生平的第一张画,他说:
我的一号画就像这样:(见图A)
图A:1号画
我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看,并问他们觉不觉得可怕?但他们的回答是:“一顶帽子有什么好怕的?”可是我画的并不是一顶帽子,而是一条蟒蛇吞掉一只大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