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E.Durkheim)(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与马克思、韦伯,常一起被视为近代社会学的奠基者)清楚认识到,正规宗教的本质在于把社会现实分为两个世界 神圣的与世俗的两个对立的部分。涂尔干的见解可以运用到教育社会学,因为……学校教育(如同正规宗教)也具有分割社会现实的无穷力量:学校成为非世俗领域,而世俗世界则成为非教育领域。
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深一层去思考:学校教育的结果是不是使人更了解真实世界,还是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隔离开来?这是为什么?学校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真实的知识?
1999年,我写的《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便是那段时期思考的产物。同年办社区大学,直接观察一般成人的学习过程,慢慢的,我看到了端倪。
另一方面,这些年我对抽象的手法在人类创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十分有趣,抽象的形式在电影、文学、绘画及数学各个领域中,都有不同的面貌。我很想好好写一本《抽象与文明》的书,阐明抽象的本质。
两条思考的脉络交会在一起。这个交会点是抽象能力。但什么是抽象能力?抽象的本质是什么?抽象在人类的文明中,在人的思想中如何运作?它的功能是什么?
个人的抽象能力只有放回人类文明的脉络里,才能突显出它的意义,也才能从学校教育的丛林中过滤出来。我仔细分析文明中的抽象能力本质,与抽象能力的发展,在2001年撰写《独立思考与主体经验》一文时,我作了一些探讨。
在这个交会点,我清楚看到了学校教育对人所造成的关键性的影响,由此还原、揭开了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于是我模仿修柏里在《小王子》书中诙谐的笔调,把学校的本来面目画成我的一号画(见图C):
这是什么?有人说它看起来像是一顶小丑帽?当我画下了这张一号画,我一边在想着塞柏的故事,那个弹琴的小丑戴着一顶小丑帽,拨着悲伤的曲调,问床上的小公主:“月亮已经摘下来,怎么还在天上发亮?”他的眼里饱含泪水。
那个弹琴的小丑,那个另类的智者,与那些博学的宫廷大臣、巫师、数学家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二
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所谓“真正联结”,不是肤浅的人际关系,而是要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这就是我在《童年与解放》一书中所谈的打开经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