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因有轮回而美丽

心灵桃花源 作者:李明军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唐]圆泽

苏东坡的《僧圆泽传》讲了一个关于三生的故事。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参透人生,将自己的家捐出来改建成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与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成了要好的朋友。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圆泽却主张走陆路。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走水路到了南浦,一个妇人在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他对李源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13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那个妇人也就生产了。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真的笑了。李源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告诉李源,圆泽原来早就写好了遗书。13年后,李源从洛阳到了杭州天竺寺,在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的歌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掉头而去,从此不知哪里去了。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向皇上推荐李源,皇上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李源早已看破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80岁。

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友谊,也不仅在于信约,而在于生死轮回的无奈,这无奈因友情和亲情而令人神往了。

到底有没有往生,有没有来世,谁也说不清。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古人就不住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奇怪,忽然就来了,忽然就去了,是从哪里来的?即使是一粒种子,也应该有来处。死亡之后又到哪里去了?一?黄土掩风流,腐朽的是肉身,总让人觉得有不朽的东西在,那么鲜活的生命怎么会一下子完全消失呢?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的延续好比薪火相传,流传不熄的离离之火是灵魂或精神。所以上古时代的人们就相信有鬼,祖先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徘徊,在监督着保护着后代。但那么多的鬼魂在大地上漂游,一代代累计下来,这个世界怎么容纳得下呢?荒山洞穴满了,就会跑到市镇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夹杂着无数的鬼魂。所以汉代的思想家王充就提出这个疑问,认为这是没有鬼的坚实证据。佛教传入中国,有了天堂地狱,鬼魂才有了居住之所。两晋南北朝时曾有过关于灵魂有无的争论,薪火相传的比喻被正反两方采用。到底有没有鬼,也是魏晋时人喜欢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有鬼。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阮籍的孙子阮瞻坚持无鬼论,有一天一个人来拜访他,俩人就有鬼无鬼的问题辩论了很长时间,结果客人输了,于是说出自己其实是鬼,然后就消失了,阮瞻一惊之下就病死了。

有了地狱,鬼就住到了地狱里,但是地狱在什么地方?在地底下,一层一层的直到十八层。地狱也有挤满的时候,那怎么办?不要紧,有轮回。地狱只是一个流动站,人死后,鬼魂在这里受到审查之后开始分流,根据在阳间的作为或转世为人类,或转世为畜生,作恶多端的要在地狱中受到最严酷的惩罚。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轮回,众生平等,包括动物在内,都要为现世所种下的因承担来生的果。

现代科学所能认识的只是我们身处的现世,另外的世界超出认识范围之外,只能加以想象。据说有的人能够回忆起前生,这种灵光的一现也只能是偶尔的千万中挑一。根据佛教的说法,只要有恩爱贪欲,就有因果,就逃不出轮回。只有大彻大悟,参透因果,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那就是成了佛。《圆觉经》里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有了三生,有了轮回,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短暂的尘世生命才有了着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会让现世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更加谨慎。有了因果轮回,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恶,肆无忌惮的贪官污吏就会少很多,盗贼诈骗就会少很多,就会少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多了行善积德,现世就会变得美好一些。

实际上,也有很多人不想跳出轮回,因为有了爱欲,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了三生,才可以延续今生的友谊和爱情,才可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永生永世做爱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