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不可避免地崇尚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对身边的一切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这无形中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能再用心交流彼此的快乐与悲伤。逢场作戏的积极外表无法掩饰内心的冷漠,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我们无法回避。这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又一次欺骗,我们必须正视。金钱代替不了我们心中最纯真的感情,世界上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我们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买不回来。影片中的罗丝用尽一生倾听她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是对杰克的爱,它凝聚在“海洋之心”这颗美得无与伦比的钻石之中,而在她内心同时又渴望释放对杰克的思念。当她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分享给大家时,杰克的爱再一次从钻石中融入了她的每一滴血液,她再也不需要“海洋之心”给予她一生的慰藉了,因为她得到了比“海洋之心”重要千百倍的东西,并让它与自己的灵魂同在。最后的那一幕不是要表达金钱是万恶的,更不是让我们推崇贫穷,那是在告诉我们:就算在今天充满物质追求的世界,仍然存在着高于物质的信仰和爱。
偏激的情绪使我们的心态扭曲,从而失去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旦消极的思维在我们脑中形成,一切事物都将变得索然无味,我们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欺骗。就像那些给予《泰坦尼克号》恶评的人,他们会摒弃所有电影里想要传达的信息,而将他们的理解强加于电影本身。他们可能又会反驳:“那不仅仅体现在一部电影之中。让我们看看其他的一些大片,以《蜘蛛侠》为例。在《蜘蛛侠1》中,谁是卑鄙的恶棍?当然是那些百万富翁。在《神奇四侠》,甚至是《007》系列电影中呢?又是那些有钱人……”
记得蜘蛛侠彼得·帕克最终遇到的那位暗恋多年的女孩子吗?他们在出去扔垃圾的途中巧遇,四目相对。女孩开始同帕克说话,两人间迸发出火花。但随之又发生了什么?电影中的男配角开着他魔鬼老爸送给他的名牌车出现了,女孩疯狂地尖叫,扔下了彼得还有垃圾,钻进汽车。汽车驶远,仅仅留下沮丧、孤独和被蔑视的彼得。潜意识的层面分析,你认为电影迫使你怎样看待有钱人?电影中最可笑的一句台词诞生在彼得叔叔的口中:“我们也许不富有,但至少我们诚实。”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试着翻译给各位:“很高兴你穷得揭不开锅,那意味着你诚实、高尚、善良,而有钱人都是撒谎、欺骗、偷窃的浑蛋……”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本质释义为本身的形体和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而被无情批判的好莱坞大片《蜘蛛侠》《007》的本质又是什么?那是一个个英雄舍生忘死拯救世界的故事。这样的评价不正是本末倒置的典型吗?
让我们探究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之一。每一个公民都渴望或者曾经渴望能成为英雄,英雄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甚至升华成美国人的信仰之一。人与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更使他们梦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英雄,从而实现自我。这正是你的父母和老师在儿时潜移默化灌输给你的信息,这些英雄情结能影响你今后20年、30年,甚至40年的生活。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你从权威那里吸收的东西往往会对你形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种英雄情结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中不停地燃烧加温,让我们规范行为标准,担负应尽的责任,并乐意帮助其他人。可以说,每一个美国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孩子为搀扶老人过马路而自豪,年轻人为自力更生支撑起全家的生活而骄傲。在完成一次次行动和理念上的成长之后,一个英雄形象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慢慢成形,他们在体现自我的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各种英雄的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于各种漫画英雄、电影英雄,因为他们渴望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力量,最终成为下一个英雄故事中的主人公。这才是好莱坞英雄题材大片走红的本质,这才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本质。
生活有时是无情的,有时在无形中欺骗了我们。当你在孩童时因搀扶老人过马路而被责备这样做很危险时;当你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家人买礼物而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奢侈时,你的英雄情结受到了质疑。如果在你坚定它之前,受到多次否定和批评,那么英雄情结会慢慢从信仰变为负担,最终影响你的情绪,使你看不清本质而偏激地看待周围的一切。这些反作用在你情绪化的时候会变得异常强大--有什么比幼年信仰的崩塌更能摧毁你的意志呢?所以他们才会怀疑,这是否是电影编剧们为了抓住观众而设下的阴谋。我可以告诉你绝对不是,事实是偏激和禁锢的情绪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