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人们是怎样极端误解和评论好莱坞大片的(6)

当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美)兰登·盖奇


什么能让我们回到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你将亲手毁掉你的幸福;如果你相信自己有价值,那就意味着享受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成功的人生。你的价值观不会被单纯的电视节目轻易改变,恰恰是生活的阅历、健康的思维方式和长久坚持的信仰会让你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我不赞同每天坐在电视机前耗费5至6个小时,但我会告诉你,毫无保留的爱情故事是在赞美爱情的崇高和美好,而绝对不是教你去认同“富人是卑劣的,穷人是高尚的”。

几年前路过欧洲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一本即将上市的书的摘要--《南希的日记》。一系列基于两位保姆的逸事,这些逸事反映了他们的雇主是多么冷血、浅薄,那些女强人终日忙于整理她们的内衣抽屉而无暇照顾孩子,那些有钱的男人成为父亲后总是出轨。

含有这些内容的读物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类似题材的信息在我们脑中定格,普通人开始喜欢读一些叙述有钱人精神不快、行事肤浅以及生活不忠的书籍。然后他们会为自己停止奋斗的错误状态给出“合理”的理由--那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富有而患上上述问题。(就像一个孩子路过富人的豪宅时,他身边的母亲会告诉他住在里面的人很可能过得不快乐。)突然又想起曾经读过一本约翰·格里斯汉姆的小说,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律师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律师辞掉工作去了一家为群众开设的法律咨询所上班。随后他和妻子离婚,卖掉了名车,最终搬到贫民公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更亲近客户,让自己更了解客户。

这些戏剧化的内容确实对受众群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引起盲目的追捧与效仿。小说中的这位律师如果仍然留在大城市,继续高薪的律师工作,他有很多机会帮助更多的人--他可以一个月内去贫民街区免费服务几天,可以用劳动所得组织一个团队去他的家乡创立免费咨询所。如果这样做,相信他可以使更多无家可归的人了解法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当然,以上只是我对小说的一种假想,但我真正渴望告诉你的是:生活中无时无刻存在着欺骗,一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往往脱离生活的事实,它令我们的意识和情绪停留在唯美与不实际的状态。我们中不乏有人单纯地欣赏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同样也有人着手在现实生活中演绎这些虚构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判断,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电影和小说,它不能修改或者再版,它只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演绎一次。

在这里,我想提醒你们,你们不可能在小说中看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原型。出版商不屑于出这种书,而绝大多数读者对有钱人的助人故事也不感兴趣。事实上,这种兴趣正日益削减。相较于耳熟能详的金钱的“诱惑与救赎”,人们更乐意读诸如“为爱情放弃一切”的爱情故事。艺术作品往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不能将生活中的经历变成虚拟故事中的情节,我们应当从故事中品味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真情与真理。反之,就会盲目地将之复制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生活包涵的内容远多于艺术作品,生活也更真实。

对于艺术我一向怀着敬畏和向往的精神,对于艺术作品我也一直作出理性的评价和批判。但是理性与偏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片面情绪的作用下,理性很可能堕落成偏激。

让我们看看下一段评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