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科举之路
虽然,子城很爱玩,但是在老爸的时刻监督下,他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
14岁时,子城就能读《周礼》《史记》中的文章,而且在长沙的童子试中,还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说到考试,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考试制度。
在清朝,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得先参加童子试,而设这个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正式的科举考试选拔人员。
童子试在清朝也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考生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相当于现在的省)学政或学道(又称宗师,地位与该省的总督和巡抚相等)主持的院试。
童子试并不是说只有童子才能参加,而童生也跟年龄无关。童生是根据成绩授予的一种资格,有资格才能参加院试。如果一生都没有通过院试成为秀才,那么终生都是童生身份(曾子城的三叔就是这样的终身童生)。
子城也相当争气,16岁,他就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童生。
之后,曾子城20岁时进入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拜汪觉庵为师。
21岁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意识是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获得新生的意思。
说到此我们不妨来说说什么是号。
号一般由自己所起,也可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议的。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号,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别号了。
号一般都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有人以居住地环境为号,如陶潜,号为五柳先生。有人以志趣抱负为号,如贺知章,号为四明狂客。
而曾子城自己为自己取号为涤生,一定是为了表明抱负而取的。
从改号这一举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时期的曾子城求取功名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就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不服兵役、不上税)、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看来在当时考上秀才就已经有不错的待遇了,要不怎么说曾麟书能考上秀才也足慰平生了呢?然而考中了秀才,并没有俸禄,而且中秀才才刚刚有了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资格,要想取得功名,谋个一官半职,还得继续沿着科举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幸运的是,曾子城23岁时就考中了湘乡县的秀才,此时的他就可以和44岁的老爸平起平坐了,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他还得继续考下去。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之后就是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曾子城24岁进入岳麓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这么好的书院学费当然也不便宜,看来曾家为了曾子城能考取功名是下了血本了)求学,这年秋天考中举人,然而,之后两次会试不中,无奈只好留级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