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会试并不简单,录取概率大概是二十取一,跟我们现在考重点本科差不多。
有史料记载,明代小品文名家归有光,为了考个举人,连考了20年,7次没考中,直到第八次才考中,不过,此时黑头发早已考成了白头发了。
跟归有光相比,曾子城还是比较幸运的,4年后,子城参加了殿试,考中了同进士。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
虽然,曾子城的科举之路也有那么一点坎坷,但是跟他老爸比起来,也算得上是一帆风顺。
子城虚岁28时,考中了同进士。然而,这迟到的同进士的功名,带给曾国藩的并没有多大的惊喜,而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窝囊与遗憾。甚至“即日买车欲归”(出自《凌霄一士随笔》第九卷),后经众人极力劝说才留了下来。
曾国藩为什么会对同进士感到如此的羞耻呢?
因为,清代殿试之后,录取人数为100~400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而同进士,其实就是不同进士的意思,很显然,同进士就像是一个鼓励奖一样,只不过是为了安慰那些奋斗了N年的秀才们罢了,不至于让他们一时想不开上街游行,破坏国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不过这样一个同进士的身份也确实让人如梗在喉。好比一个人在饥肠辘辘时,却发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佳肴中赫然躺着一只够分量的青头苍蝇,着实让人不知是吃好,还是不吃好。
又像古人,娶了小妾,不叫小妾而叫“如夫人”一样,它仿佛在告诉那些做了小妾的女子们:小妾就是小妾不是夫人,想要做夫人,万里长征你才迈出了小半步!
总之,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中的同进士着实让曾子城恶心了好久好久。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说的是在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殿试的结果出来之后,状元、榜眼和探花就可以分别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和儒林院任编修。其余的进士则需要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其余的则被分发到各县任知县,也就是做县长。
按清朝的制度,在翰林院当官不仅升官比较容易,而且,由于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都是由翰林院的人担任,因而与皇帝、皇子以及皇亲国戚接近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有谁不愿意留在京城,守在皇上身边呢?而在当时来说,是留在京城还是被分发到地方也就是皇上的一句话。
走进翰林院
经过22年艰难的科举考试,最终只考中了个“同进士”,这样的屈辱让曾子城久久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