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求学之路(8)

曾国藩那些事儿 作者:墨香满楼


曾国藩的一生也就是在维护他心中最初的儒家伦理道德,虽然他也因此受了不少的苦,但是儒学思想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但是,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道德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阶级局限性。

虽然在曾国藩后来的为人处世中,也体现着一定的仁礼,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上,却找不到丝毫仁礼的影子。

或许,在一个儒家学者的眼中,那些反对本阶层的利益的人,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人,充其量不过是一群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刁民罢了。

封建礼教真是害死人!

在那些剥削阶级的人看来,百姓命贱如草,本阶层的人才能称为人,所以不难看出,曾国藩所谓的为人处世之道,讲的一定是与那些达官贵人的相处之道,而非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相处。(纯属个人见解)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而湖南自清朝初期,文化就相当的落后(估计曾国藩的考试成绩也跟湖南当时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而程朱理学(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却在湖南比较盛行,因而,曾国藩多少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

对于刚到京城的曾国藩来说,深深地感受着这浓重的学术氛围。

因此在翰林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曾国藩也开始研究起理学来了,于是就跑去向当时的理学大师倭仁请教。而后得知,研究理学要从修身养性开始,在大师的指点下,曾国藩开始每天静坐修身,写日记养性。

静坐讲究入座前先宽松衣带,然后活动活动筋骨,便于气血畅通,背部不能靠墙或倚靠在枕头或是靠枕上,当然还要开窗关门,以保障屋内空气流通,同时避免别人打扰。

静坐时可以盘腿而坐,或是随意坐在宽凳上或床上,两手臂放松,双手可以相叠放在小腹的位置,或是放于大腿上,掌心朝上朝下都可以。当然眼睛要闭上,这一点对曾国藩来说倒是很简单,因为他天生就长了一双似闭非闭的眼睛。

一切都准备好了,也坐定了,但是过了不一会儿,曾国藩就坐不住了,每天不是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就是坐着坐着就心烦气躁了,看来年轻的曾国藩也是年少轻狂的。

后来他还得出了一个结论,静坐并不适合自己,我还是不坐的好(相当会为自己开脱),理由冠冕堂皇,找不到什么纰漏,真是个不错的理由!

要说到曾国藩写日记更是有趣,就比如拿静坐这一事件来说吧,白天坐不好,到了晚上写日记,他一定会在日记里把自己大骂一顿,然后写出一大串的论据来证明自己是错的,之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改过自新,可是到了第二天,该坐不住还是坐不住。

看来,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并没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谁都知道,说总比做容易。

有一个电视节目在讲曾国藩修禁欲这段时,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

说曾国藩常年一个人在京城,妻儿老小都在湖南老家,又正值年少,多少有点好色(还是可以理解的)。

一天,曾国藩到一位好友家里做客,看到朋友左边拥着一个小妾右边抱着一个小妾,非常羡慕,于是就跟好友耳语说:不如,咱俩换换位置,惹得好友大笑他好色。

可是到此事情还没完。

到了晚上写日记,想起白天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曾国藩自己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像话了,于是又在日记里把自己痛骂了一顿,其中也不免会有痛改前非之类的句子。

可是,睡了一觉醒来,曾国藩还是见了美女就走不动路。

当然写日记,自己难免又要把自己臭骂一顿,如是周而复始,曾国藩的思想也在自己无数次的修正过程中变得清晰而且坚定,并形成影响曾国藩一生的主导思想,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曾国藩演绎了自己痛苦、无奈又充满抱负的一生。

虽然,从大清开国以来,曾国藩可以说是汉族官员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个,而且他也因此赢得了后人的推崇和尊敬,但是,他为此而作出的牺牲和内心所忍受的沉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他那句“打脱牙齿和血而吞”的名言,不只是一句名言,其中包含了太多曾国藩内心不能说出的痛苦。

而一个人在面对痛苦的时候,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就像皇上要一个大臣去死一样,有人可以选择不死,去造反;而有的人却不顾自己对生的渴望而无奈地选择接受去死,曾国藩就是后面的一种人。

他的这种对封建礼教的绝对信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血诚”,而他的这种血诚也直接地决定了他一生中所作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

他的这种后来日益坚定的思想在他为官的初期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如果曾国藩没有遇到穆彰阿,没有不知不觉中的连连升官,或许,他的一生会幸福许多。

但是,在上帝面前,无力的人们都只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曾国藩命中注定了要走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