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或许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曾国藩提前命湘军水师停靠在长沙城外,同时,陆师驻扎于城郊。
虽然,曾国藩此时选择了驻军城外,但是曾国藩的内心一定是极度不满和羞愧的。
他不满是因为,湖南官绅没有谁会设身处地地替自己着想,没有人能体会他此时的心情,他也很想打胜仗,他也希望能够保家卫国,他也渴望天下早日太平,但是,他只是个刚刚投笔从戎的文人,湘军刚刚成军,根本没有太大的资本来跟太平军硬拼。
他羞愧是因为,他曾经自以为湘军摒弃了八旗和绿营的恶习,没想到,太平军如此强悍,自己一时间又奈何不了太平军,只能退军自保。
所以,曾国藩很矛盾、很焦虑、很无措、很无奈。
湘军退守,长沙再次告急,城里的官绅们便又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人说,曾国藩一个文人怎么可能会打仗呢?不如遣散了湘军,让曾国藩继续回老家守孝去得了;有人说,曾国藩就在屠杀毫无反击之力的人时心狠手辣,碰到了太平军,他曾剃头也得蔫了;有人说,给湘军捐了那么多的白银都白捐了……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更多的是对曾国藩的贬低和不满,虽然,骆秉章并未因此而责怪曾国藩,但是,他对曾国藩的态度再一次冷到了冰点。
或许自古都是如此,不上战场的人不会懂得战场上的危险。
湘军在前线卖命,枪炮不长眼,每一个上了战场的人都随时可能牺牲,但是,没有人能看到他们浴血沙场,没有人会惋惜他们的生命,那些坐在城里聒噪的人们更看重的是结果,他们要的是湘军为他们打出一片没有长毛威胁的天地,他们想要的是湘军用生命来为他们换来长沙城的安宁。
虽然,曾国藩现在身在城外,但是,曾国藩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讲跟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曾国藩现在更注重的是保存湘军的实力,而他所处的位置恰恰是风口浪尖之上。如果换了别人坐在他的位置上,而他则是坐在城里的乡绅,结果还是一样,他也会像其他人指责现在的自己一样指责别人。
说白了,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的,他们更在乎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战士们的生死。
或许,每个人的天职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命中注定要成为将军,而有些人则命中注定要成为默默无闻的士兵,然后出征、战死。
现实原本就是残酷的,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就不免会有无数个这样的人悄无声息地出生,然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然而,湘军的初战,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创伤,所以,湘军只要稍作整顿还是有战斗力的。
而此时很不服气的曾国藩早就开始期待下一次的作战了。
靖港惨败
虽然,首战出师不利,但是,曾国藩却敏锐地发现了太平军的破绽。
从攻占岳州、湘阴、宁乡,到再占靖港、湘阴、宁乡、湘潭,太平军一路横冲直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而攻下的城池又要防守,所以,造成了太平军军力太过分散的缺陷,尤其湘潭一军,他们孤军深入,而且后无支援,所以,曾国藩就瞄上了这只笨鸟。
曾国藩的分析很快就得到湘军诸将的一致认同,于是曾国藩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湘潭。
进攻目标确定了,湘军攻击湘潭的作战计划也应运而出。
塔齐布率陆师先行打前锋,水军全部出动,彭玉麟、杨载福等5营先行,曾国藩率其余大部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