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罗泽南打前锋,先攻花园,其余湘军进攻洪山。
结果,太平军大败,罗泽南成功拿下花园,守城的两万太平军几乎不战而溃(都是士气惹的祸)。第二日,罗泽南继续前进攻打鲶鱼套。
而此时,还在洪山坚决抵抗的太平军得知花园溃败后,也意识到洪山可能也守不住了,于是洪山守军纷纷退逃。
洪山失守,湘军直抵武昌城下。
站在武昌城外,曾国藩看到的不仅仅是武昌的城墙,他似乎都能看到咸丰帝站在勤政殿正在朝自己微笑……
武昌是长江上游的重镇,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年太平军就是攻下了武昌以后,直接沿长江北上一路打到了南京,而后改南京为天京的,试想如果打下武昌,那么直捣太平天国的首府,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想到此,曾国藩真恨不得一步踏入武昌城。
此时的武昌,城外是杀红了眼的湘军,城内是恐慌不安的太平军。
武昌之战的炮声刚刚打响,太平军守城将领黄再兴、石凤魁便连夜逃出了武昌城,可能觉得大势已去,抵抗也挽回不了败势了吧。
大敌当前,将领弃城而逃,结果可想而知,失去领导的太平军在凶猛如强盗一般的湘军面前就像未出嫁的小家碧玉一般,几乎没有反攻的余地,很快就被湘军打得落花流水。
攻进城来的湘军像猛兽一样,见人就杀,见钱就抢,一时间,太平军尸横满街,血水成河。没来得及撤走的太平军船队也遭到湘军的猛烈射击,或被射杀,或被赶入水中淹死。
在湘军非人类的残忍杀戮下,留在武昌城内的太平军无论老幼妇孺几乎全部被杀,太平军的水师也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
战争从来都是这么残酷,只有在与仁义之师的对决中,才会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而在与湘军的争战中,败了就是一堆尸体,任何人都没有苟且偷生的机会。
我不知看了这些横七竖八的太平军的尸体,曾国藩会作何感想,或许在曾国藩的眼中这些人必须得杀,因为曾国藩认为,只要这些人还有一口气在,他们就很可能会再次冲锋陷阵,下一次死的就可能是自己的湘军。
我不知道,在曾国藩的心里太平军的生命对他来说到底算是什么?或许罗大纲说得很对,自己的母亲死了你曾国藩知道心痛,可是天下这么多人因为湘军而失去父母、兄弟、姐妹、妻儿……
难道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必须的吗?或许曾国藩从来不会把他们的死看做是一种牺牲,他们的死充其量不过是表彰湘军战功的一个砝码罢了,杀的太平军越多,湘军的功劳越大。
此时,站在武昌城上,脚下踏着太平军还带着体温的鲜血,曾国藩何止只是感慨?或许他早就被这莫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了。
或许他早就忘了树大招风的古训了。
或许他也是出于无奈,毕竟放过敌人就是变相地对自己人的生命不负责任,毕竟,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对决,所以,曾国藩只能选择杀人。
获胜后的苦笑
就在曾国藩还沉浸在攻克武昌的喜悦中的时候,湖广总督(掌管两湖和两广的军政大权的职位)杨霈就早早地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报告给了远在京城的咸丰帝了。
从湖北武昌报信到北京,要是现今开车的话也得跑个一两天,何况那时候送信一般都是靠马,这样算来,一个消息要从武昌传达北京怎么着也得六七天。
而咸丰帝接到杨霈的捷报的时间恰好就是湘军攻下武昌后的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