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乞求央告孩子“听话”
树树今年11岁,外表看起来很文静,脾气却异常暴躁。他自己坦承,许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小时候的他并不是这样,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来尚属听话的树树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为此,他的妈妈带他找到了心理咨询医生。这位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说道:
“我的儿子小时候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不听话。只要他一犯拧,九头牛也拉不转。他只要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为了让他听话,我常常乞求央告他。他爸脾气火爆,他一不听话,他爸就打。但是他爸越打,他越是犯拧,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危险,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拉开,然后千方百计满足儿子的要求。我成了空心饼,两面挨烙。他爸埋怨,儿子也不领情……”
心理医生了解了情况之后,告诉这位母亲说:孩子脾气暴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如果从小就事事以他为中心,一点苦都不让他吃,他只要不听话,父母就乞求他,满足他的愿望,那么他就会形成习惯,以为遇事只要发脾气、哭闹就能解决问题。
谈及孩子的教育,几乎无不以孩子是否“听话”论成败。“听话”则出息,反之则不会出息。其隐含理念是:父母的“话”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走向“出息”的指路明灯。所以,孩子要使自己健康成长,将来有出息就要“听话”。“听话”成为孩子头上的“紧箍咒”,“教孩子听话”则成为家长的“家训”。
的确,一个“听话”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令人满意:他听大人的话,不打架,不爬高,不惹事;他听大人的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他听大人的话,从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如此等等,他因此获得大人们一片称赞。但是,还是有许多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很不听话,于是有的家长就乞求央告孩子“听话”。
但是用乞求央告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却存在很多弊端,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家长怕自己,从而使得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于是孩子愈来愈不听话,愈来愈难管。
萌萌6岁那年,对钢琴发生了兴趣,于是妈妈狠下心来为她买了钢琴,并专门请来钢琴老师教她学钢琴。萌萌果然对钢琴感兴趣,并且有弹钢琴的天赋,时常被钢琴老师夸奖,这让她感到特别开心。
大概学了半年的钢琴,萌萌参加了市里面举办的一次钢琴比赛。比赛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当快要轮到萌萌上场时,她突然压低声音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参加比赛了。”这句话让妈妈感到非常意外,心想:练了这么久,说不参加就不参加,真是没出息。因此,妈妈抱怨道:“你练习了这么久,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能临阵逃脱呢?”但萌萌还是不愿意上场。
眼看着就要到萌萌上场了,妈妈见她脾气那么倔,只好改变了态度,对萌萌乞求道:“妈妈求求你了,你答应妈妈上场好吗?”最后,萌萌在妈妈的软磨硬泡下总算是上场了。
回到家里,妈妈对爸爸抱怨道,今天萌萌突然临阵脱逃,最后我没办法只好求她上场。爸爸听了,马上对妈妈说:“孩子不愿意参加,是有原因的,极有可能是不自信,现场人那么多,紧张了,所以就退缩了。”
“其实,你最大的错误不是不理解孩子,而是不该乞求她听话,这种做法很不恰当。”爸爸接着说。
“为什么?”妈妈有些不解。
爸爸说:“你这样做是在纵容孩子的任性,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变得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变得任性。”听到这里,妈妈恍然大悟。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诚心接受爸爸妈妈的教导。因为无论现代教育理念如何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那就是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很有必要听父母的话,而父母也有必要让孩子听话,否则,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就有失职之嫌。
其实,让孩子过于听话并不是一件好事,“听话”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
家长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听话”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把想法正确应用在实际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