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 枉入红尘:自悔而成

红楼梦中的国学智慧 作者:赤雷


《红楼梦》的开篇,有这么一段话:“作者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这里我们看到作者曹公的“愧”,只是“悔则无益”。愧什么呢?愧“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愧“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愧“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愧“半生潦倒”也。从这个“愧”字,我们可以看到曹公对自己的少年时代并不满意,今日之“半生潦倒”乃当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的直接结果。那么书中的贾宝玉也是“一事无成”,也是“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可见曹公对前八十回的贾宝玉也是不满意的。

前八十回的宝玉,不通世务,其实有少年的贪玩在内。不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好逸恶劳都是人生的大敌,不努力注定成就不了什么。但也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也不管是哪个阶级,人总有好逸恶劳的时候,可以说是所有人年轻时候的通病,只是有一些人没有影响到他的前程罢了。是的,一个人的人生如果被名利所俘虏,是可悲的,但一事无成未必都是蔑视名利的结果,所谓过犹不及,表面上蔑视名利,而深层的原因却是懒惰!宝玉反对科举,曹公也反对科举人生,这似乎不证自明的了。但实现科举人生毕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而外,不见得所有的人都饿死了,宝玉也是完全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途径实现自己人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乃曹公不满意宝玉一也。

作者之愧“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可见曹公对这个“父母教育之恩”、“师兄规训之德”也并不全然反对。这也可以在书中找到证据,第十四到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有关的文字中,北静王对宝玉也是谆谆告诫,款款规劝:“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宝玉不仅没有像对薛宝钗一样拂袖便走,而是对北静王“每思相会”,又“连忙”接过北静王送的礼物,还把这件礼物转送给黛玉,可见宝玉对北静王可谓钦服之至。试问,宝玉会不会把薛蟠送的礼物转送给黛玉呢?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也是带着极赞赏的笔触写北静王的,可见作者曹公对这个“师兄规训之德”并不反感。辜负了“父母教育之恩”,辜负了“师兄规训之德”,没有实现贾家的复兴,没有为林黛玉为代表的“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一干女子的幸福做点什么,此曹公不满意宝玉二也。

从曹公之愧,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歌颂“叛逆”之说根本不能成立,宝玉发誓与“封建社会”与汝偕亡的说法也不成立。曹公并不反对“古旧中国的人生规范”,相反的,曹公还希望宝玉能在这“古旧中国的人生规范”中提高自己的境界。当然,说曹公不反对“古旧中国的人生规范”,不等于说他要选择当时普遍流行的人生规范,曹公的人生是天才的人生,注定在哪个时代都不会那么流行的。因此不愿随波逐流浪费人生,无关古今,无关封建与反封建,只关乎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