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近日文坛一片“天人对立”的声音。凡是神话中规律化的、规范化的、强势的一方都代表压迫的一方,凡是弱势的、纵欲的就是英雄。《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炼丹炉式的上下求索被解读成阶级斗争式的好斗,而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的大义凛然不觉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却是鹰犬式的擒擒纵纵的无聊,那些妖怪却得到极大同情;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西方如来统统成了无事找事、拿大欺小、作威作福的妖怪,猪八戒猪一样的偷懒好色却成了光辉人性的代表。《封神演义》中,商纣妲己也摇身一变,成了人性的代表,而女娲则又是没事找事处处只是体现自己权威的乖戾的妖怪。这些“天”的代表们都吃饱撑的, 一门心思就想与人作对,要破坏人的“青春诗意”。这其实不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天”,是卡夫卡笔下的“上帝”,是古希腊的“宙斯”!这刚好反映了现代化的人生焦虑,动辄把自己塑造成反抗压迫的英雄,在这种真正的虚无中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对文学作品做这样简单化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图解,不仅不能带来一点审美的受用,势必造成对其深层精神密码的误译,对身心一点意义都没有。
更有趣的是,这些评论家们总是把自己的“天人对立”思想标榜成“天人合一”!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误解警幻的文学评论家中,就有人大谈特谈宝黛初会的“天人合一”。宝黛初会自然有那么一点命中注定的巧合,要是说什么“天人合一”,还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其实,警幻的存在是“道法自然”的自觉,是写感情又不涉于滥情不涉于淫佚的有力保证,也是写道德写规律不流于腐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