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祭灶送神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作者:诸葛文


 

祭灶的初衷竟然是防止灶神上天打小报告

祭灶,是我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习俗。很早的时候,基本上家家灶间都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也被人们称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他为玉皇大帝所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各家的灶火,被百姓视为一家的保护神。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还有的是画男女两人,女神是“灶王奶奶”。祭灶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祭灶的风俗,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祭灶”最早的时候是叫“纪灶”,意思就是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火的发现,使人们吃上了熟食。因此,在很早以前不论是天子还是臣民对灶神都是十分虔诚的。传说古时候,一对老夫妇的儿子在山上采矿,由于十分想念儿子,老头子准备去矿上一趟,路上遇到一个光脚丫的人,一路上聊得很投缘。他后来才知道,光脚丫的人是阎王派来收人的,老头子再三恳求,让他放过自己儿子一条性命,终于光脚丫的差使心软了,不过他告诉老头子,此事一定不能告诉任何人。老头子答应了,从矿上带回了儿子,不久矿上就出事了。三年后,老头子想起当年的事来,忍不住告诉了自己的老伴,不料被灶君听到了,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灶君上天告诉了玉帝。玉帝大怒,惩罚了光脚丫,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从此,人们到了这天就会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于是形成了祭灶的风俗。

最早的祭灶记载是在《礼记》中。但在不同的寺、地祭灶的日子有所不同。《后汉书》记载,河南南阳的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后来受了灶神的祝福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的《风土记》又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曰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了防止灶神上天后,说一些不利家宅的话,吴人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就是让灶神喝饱喝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一带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以豚酒祭灶神。人们对打小报告的灶神的敬畏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降低。早先都会摆以黄羊、豚酒等牲醴来祭拜,后来变成用酒将他灌醉。而到了宋朝,灶神基本上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用一种叫做胶牙饧的灶糖祭灶,为的是让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还有人说是要用这种糖黏住灶神的牙齿,让他不能告状。北方的灶糖叫糖瓜,其实就是用麦芽糖沾芝麻做成瓜形。另一种叫关东糖,是用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的,可久存。

送灶的同时也是讨债的时候。但讨债最多只到除夕。只要吃过年夜饭,即使还没讨到债款,主客见面也得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是:“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就是说祭灶时,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乡来。在豫东等地,如果是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还要带上灶糖、烧饼、鞭炮等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来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了干娘家的正式成员。祭过灶后,在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黄道吉日来扫除积年的尘埃,为的是迎接新年,同时也对环境卫生和健康有极大的益处,俗称为“扫年”。传说灶神上天打了报告后,廿五日上帝就会来世间转转,并降祸福于人们。所以在这天要谨言慎行,并告诫小孩不要口出秽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