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世界是美好的,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我只相信后半句。
——著名影片《七宗罪》
孟老师可以算是儒家的理想派,因为他主张的人性本善,王道仁义无疑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本文的主人公荀况,则可以算是儒家的现实派。
荀子,名况,字卿,大概在孟老师年满花甲的时候出生(公元前313年),家乡是山西,和孟老师一样,荀老师从小加入儒家门派,因此祖师同样是孔老师。
按这个道理,荀老师长大后应该沿着前辈们的道路,继续宣传仁义,力图实现王道。
实际上不是。
当时的中国处于战国晚期最混乱的时刻,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荀况出生在乱世,长大后流浪于各个国家,一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他学的是儒家的仁义爱人,看到的却都是你争我夺,是尔虞我诈,是血与火的拼杀,是老百姓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
生在乱世是没有选择的,但可以选择去结束乱世。国家统一,结束战争,这不也是爱人吗?
当时最有希望实现统一的,是强大的秦国,荀况曾经到访过秦,秦国的强大军事,简单高效的管理政策,老百姓的质朴单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理论。
而孟老师非常不欣赏当时那些称王称霸国家的做法,比如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国君齐桓公,孟老师压根就看不上眼,不但认为他没有什么大的功绩,而且连走的路线都是根本错误的,不值一提(仲尼之门无道恒文之事者),也就顺带着瞧不起齐国最大的功臣管仲,觉得自己比管仲起码强一百倍。
荀老师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他赞美齐桓公精明强干,知人善任,赞美管仲才华横溢,兢兢业业(齐桓公有天下大节,管仲之能足以托国),甚至连“春秋五霸”这个荣誉头衔,也出自于荀老师之手。
所以荀老师不会选择去做孟老师第二,虽然他们同属儒家门派中人,如果按师承关系算的话,他还是孟老师的小师弟,不过这个小师弟却不得不看清现实,和大师兄唱唱反调了。
荀老师最引人注目的观点,刚好就是和孟老师对着干的:人性本恶。
人生来不但没有善良的本性,反而都是恶的本性。
举个例子:
两小孩刚生下来,知道把奶瓶让给对方吗?知道不穿衣服会害羞吗?知道要同情先天性唇裂的小朋友吗?
您说呢?
所以荀老师认为人生来不但没有什么谦让之心、同情之心、害羞之心,反而具备了贪念、不知廉耻等等这些恶的玩意儿,这些恶才是人的本性。
不过恶归恶,还不至于人人以后都会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荀老师同样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这个成为圣贤的方法不是发扬自己的本性,而是来自后天的教育,用后天的教育,来改造消除先天的恶念。
那教什么呢?
答案是教礼。
实际上这个礼,本质还是孟老师倡导的那个周礼3.0,不过荀老师把周礼3.0里有关人性本善的部分全部去掉,往里面添加了自己独创的人性本恶的部分,并引申开来加入其他内容,最终升级成为周礼4.0.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周礼”的发展史,到现在周礼已经共有四个版本了,分别是周朝的周礼1.0,孔老师的周礼2.0,孟老师的周礼3.0,以及荀老师的周礼4.0.
学好周礼1.0,能做到“德”;
学好周礼2.0,能做到“仁”;
学好周礼3.0,能做到“义”;
那学好周礼4.0呢?
答案是四德(仁、义、礼、智)其中之一的“礼”。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三位老师的侧重各有所不同,孔老师最强调“仁”,孟老师最强调“义”,荀老师则最强调“礼”。
为什么荀老师认为“礼”如此重要呢?
荀老师主要说了四点原因:
第一,人和禽兽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能够叫做人,不仅仅只是用两条腿走路身上不长毛而已(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世界上有狗爸爸和狗儿子,但狗儿子不会尊重狗爸爸,要是饿了,该抢的骨头照样抢。狗狗也分男狗狗和女狗狗,但男女狗狗之间想亲就亲,想摸就摸,想来就来,也不会讲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男女授受不亲。
而人要想不像狗爸爸狗儿子,男狗狗女狗狗这样关系混乱不堪,就必须建立社会关系。人是因为有了社会关系的存在,才能够被叫做“人”,维持这种社会关系的,就是“礼”。所以要想变成“人”,必须存在“礼”。
第二,人生下来就是坏人,为了以后能成为好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改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意:这里的“伪”,不是虚伪的意思,意思嘛,分开看就明白了:人为。
那怎么改造呢?答案自然是通过学礼。
要想学会把食物让给饥饿的对方,要想明白没穿衣服就不能见外人,要想知道应该办慈善基金会来帮助残疾小朋友,就得学礼。
第三,人不能脱离群众而生活,人要活下去,要想活得好,必须互相依靠,互相合作。要不然人力气没有牛大,跑得没有马快,为啥不是牛马使唤人,而是人使唤牛马?
答案就在于人会合作,集体力量大嘛。一个人(除了武松)单挑一只老虎,这人连毛都不会剩一根,要是一万个人一起单挑一只老虎,这老虎连毛都不会剩一根。
因此一定要有一个社会组织,来保证人和人之间能够合作,为了这个社会组织能正常维持运营,必须得制定一些行为准则,这些个行为准则,就叫做“礼”(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第四,如果社会中的人们刚好分两半,讨厌和喜欢的是同一种东西,那这个社会就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人人想要的东西都能随心所欲的得到,就像呼吸空气一样,那大家也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有人喜欢虐待,有人喜欢被虐待,那这两种人就能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比如SM。
如果到处都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美女比男人多上百倍,那还争什么争?什么?您说美女争男人?对不起,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体系里面从来都不太考虑女人的需求的。
可是,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大家不可能都是SM,美女可从来都是稀罕物。
所以为了大家能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人的欲望必须得到限制,而礼刚好可以用来控制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