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挫折是迈向成功应缴的学费(1)

自己拯救自己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哈斯克特堪称卓尔不群的天才人物,他具有深刻的理解力、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商业头脑。这些禀赋在他身上融合为正直、诚实、大公无私的品格,而这些恰恰是人类最可称颂的品格。

——斯迈尔斯金言

约翰·哈斯克特是六角网眼纺纱机的发明者,父亲是当地一个颇有威望的小农场主。

生于1783年的约翰,在家中排行最小。在学校念书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惜很早就辍学了,在卢伯罗附近的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在那里,约翰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对织袜机各部件的构造也了如指掌。一有时间,他就琢磨着怎样改进这些机器,他儿时的好友、下议院议员巴斯雷先生说,约翰16岁时就想着发明一种机器,希望生产出与白金汉和法国花边一样好的产品,但当时这些产品都是由手工制作的。

约翰的第一次改良就被成功应用于一台纺纱机上,他用一套灵巧的设备成功地生产出带花边的“露指长手套”。初战告捷的他,继续研究制作花边的机器。当时的织袜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就是在袜子边上加一些网子,但是这样的花边不结实,容易脱落,因此并不令人满意。诺丁汉许多聪明的机械师们进行了多年的摸索,他们想发明一台能够把丝线互相缠绕起来编织出网状纺织物的机器,但是终究没有成功,直到哈斯克特来到诺丁汉。当时,哈斯克特刚满21岁,在诺丁汉找到了一份安装织袜机和纺纱机的工作,他脚踏实地、为人正派,很快便获得老板的赏识,拿到全厂最高的薪水。

哈斯克特并没有停止原先进行的研究实验,而是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采用纵横交叉方法编织网眼花边的机器。首先,他仔细研究了白金汉花边及枕头的制作工艺,希望用机器来代替手工。这是一段漫长又艰辛的过程。他的师傅汉莱特曾这样描述哈斯克特:“他有创造天赋,有耐心,甘于奉献,他沉默寡言但踌躇满志,不怕失败。他的想法很多,脑子灵活,加上他具有广博的机械知识,摘得成功的桂冠是迟早的事。”

他终于成功了

六角网眼纺纱机的构造十分复杂,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事实上,它是一台以独创的方式模仿人工编织者交织丝线的手指的运动方式的机器。仔细研究手工花边的原理后,哈斯克特别出心裁地把线分成经线和纬线两种。他先把一些普通的丝线纵向固定在纺纱机上,然后用镊子引纬线穿过经线,连接到另一端的镊子上;再将镊子横向转动,把丝线再次穿引到下一个相邻的交叉点,这样一圈圈重复,就可以做出和手工一样精巧的网状物。之后,他又灵机一动,想到一种能够完成精确又复杂操作的机器,而且他轻而易举地做了出来。

多年以后,哈斯克特回忆道:“要让纬线在某个位置转向太难了,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成功,也许我就无法成功发明出我的机器了。”接下来他又用薄薄的金属圆盘做线轴,穿引在整经机上来回的丝线。这些金属盘安装在整经机的一端,配合适当的驱动机器,并不断穿引两边来回的丝线,从而织出花边来。由于他娴熟的工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发明,并且在他24岁那年为他的发明申请了专利。

这期间,他的妻子整天为他的发明担心,因为她很清楚,丈夫需要反复地实验来完善他的发明,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下面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来之不易:

妻子不安地问:“能用吗?”“不能。”丈夫黯然地答道,“我得重新再来。”虽然他已尽量显得轻松而又满怀希望,但是,妻子再也无法控制情绪,跌坐在地痛哭起来。令人欣慰的是,几个星期后,他终于成功了:狂喜的丈夫把机器织出的花边带回家,无比骄傲地放在妻子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