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心四要点,婆媳不对立(1)

婆婆,是家人不是外人 作者:黄越绥


爱可以获得两倍的恩惠

如何让婆婆知道媳妇和她是一同爱着一个男人,而不是刻意要由婆婆身边抢夺她的儿子?这个问题不能光靠理性的分析来理解,还需时间来慢慢体会。

爱情有两种类型:夺取的爱与奉献的爱。恋爱往往是趋向于夺取的爱,母爱则以奉献的爱为主。夺取的爱与奉献的爱都属于共同生活中不同的型态,然而这两者也并非绝对不同的,要生活在一起,一条路就是使对方跟自己完全相同,另外一条路就是使自己融合在对方之中。更进一步来说,如果缺乏夺取的爱,便不可能有奉献的爱;而没有奉献的爱,也就没有夺取的爱,所以才会有人说“爱可以获得两倍的恩惠”。

婆媳关系的爱恨情仇

有人把社会的好恶,依序分成:合作、尊重、宽容、好恶、偏见、差别、坏  蛋。社会上的恨起先都是由“好恶”而起,但发展到极点就变成“偏见”,诸如自  信“名牌”的东西都是好的,原住民的习性就是爱喝酒、爱吹牛等,还有位女性曾  说:“天下没有一个婆婆是好的,但我爱每一位当母亲的女性。”

一旦有了偏见,“差别”自然就会油然而生,而当“差别”发生了作用,恨意  也就开始加深,像离婚的女性一直被看作是“品德不好的女人”,丧偶的女性则被看成“会刑夫克子的女人”,而未婚生子的女性更被冠以“骚货、贱货”等污名,无形中,她们的身分在刻板印象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职场与社会某层  面,以至于她们在社会上受到排挤、不被尊重。

为何至今在我们的社会里,对家族成员中的婆婆或媳妇不满时,均会冠以“恶”婆婆或“恶”媳妇之头衔?这是否也意味着在上述的心理因素分析下,所产生的一种彼此认定对方有“恶徒”行为模式的投射?

而在婆媳习题中扮演着重要的关键人物,既是儿子也是丈夫者,却很少被冠以“恶”字,反倒成了“代罪羔羊”的代言人,甚至同情他是“夹心饼干”,在“得了母心失妻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苦衷下,不必负起任何责任,不但可以合理化地从两代女人的战争中抽离,甚圣进而当起两者的批判仲裁与逃避的角色。

因为成人之后虽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还是保持着与父母共生的关系,在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幼小时的经验,即使母亲不在了,想要依赖母亲的需求仍存在着,像战士们在殉身的那一瞬间会高喊着“妈妈”,便是这个道理。

当这种对母亲依赖的爱情,乃是两性共同生活的需要所引起的欲望与情绪时,只要共同生活、擭得满足,那么所伴随的欲求、所产生的紧张,将会像饥饿时得到  食物般地擭得解除。

但是两个人,不论是亲了还是夫妻,既然是两两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变成一个连体婴,那么共同生活就不能成为绝对或完全要做的事,尽管共同生活的欲望有时会激烈到一直要朝异体同心的状态迈进,但通常答案却是令人失望,往往又以失败收场。

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由于人类愈来愈重视个人的心理层面,而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从爱与恨的心理角度切入;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婆媳关系的爱恨情仇,对现代男女而言仍是需要学习的课题。因此对于爱与恨心理状态就不能不列入学习资讯中的重要参考。

—个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会感到害怕?通常有下列几个主要因素:

一、安全与保全遭到危险。

二、失去经济的保障,权利受威胁,或是不受尊重。

一般的婆婆都是凡人,她为什么会担心多了个媳妇可能相对就少了一个儿子?因为在她的主观意识里,可能会质疑“母亲”这个角色与地位会因儿子对媳妇的需要,从此就结束了。一旦儿子对母亲的关系不再是生活上密切的需要与互动,只剩下各分的供奉时,想到这种凄凉的下场,不禁会倒抽一门气,冷颤地不安起来。

婆婆对于媳妇入门后,不值在无形中慢慢掌握了儿子的一切,也等于有形的霸占了权利的地盘,这种权利切割的威胁,也往往会引起婆婆感受到儿子不再像以往那么尊重、崇拜与孝顺,进而处心积虑的想维护自己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养儿防老也许不合时宜,但对多数婆婆而言,表面上不说,其内心深处,还是对儿子能否关怀及照顾她到入棺的最后一刻,其实是有相当程度的期待。尤其,对于寡母又无经济能力与生活保障者,更是深受折磨。如果身为媳妇的你能够了解这一点,便可本着同理心,更加体贴婆婆,让她心安,并不忘提醒身为儿子的丈夫,多为婆婆着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