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迷恋看电影,之前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里提过,当时刚毕业,但我又必须在很短得时间内学习深刻的人性知识,以应付不断深入消费者内心欲求的广告创意工作,所以我靠的是大量且深度投入的观影经验,特别是极端电影的极端剧情、极端情绪,以演练并补充我生活经验的不足,进而有能力发展出极端突出的创意点子。
这样的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电影里的人生与现实人生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电影必须浓缩为可看性高的两个半小时,所以极端性与戏剧性强,相对照之下,现实生活就显得单调无聊缓慢,要落地扎实地好好活着就比较困难,也很容易沦为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优点是,最近这几年刚好是面对极端环境的时期,所以过去所看电影中为我事先演练的各种极端事件,就像是帮我做了许多模拟考题,我很快就有许多范本可反省、深思、演练、评量、与决策。如果把这几年国内外重大新闻浓缩在两小时,其戏剧性一点也不输任何好莱坞电影,假如你有机会亲临海地大地震的第一现场,一定比去看3D版的《2012》还令你胆颤心惊!
再暂时离开“地球此生”的框架远距思考:我们这一辈子,不也是累世累生众多剧本、众多身份角色之一吗?无论是看电影、看书、听别人描述经验、看新闻、或是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我们都以不同的视点、不同方式,学习各个主题的人生功课。假如我们把地球比喻成一间飞行学校,有时我们在电脑前通过游戏练习虚拟开飞机,有时我们亲自去模拟舱练习,有时我们是真的坐上飞机驾驶舱练习(旁边的教练,可以比喻为我们的心灵老师、心灵书、心灵电影),直到我们可以自己独立开飞机,甚至可以作为新手的教练。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更纯熟,都是为了在未来亲自驾机时可以从容应付各种突发状况。
所以对我而言,看电影时会假想我就是电影主角,当剧情一直演变,我该怎么反应?我做了哪些与电影主角不同的思考与决定?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但当我在过我的真实生活时,我反而把自己当成与不同人演对手戏的演员,通过不同影集的对戏过程,学习不同的课题,例如:信任、爱、自信、勇气、自由、创造等等,于是自己就不会入戏太深,不会即使对方已经下戏了,我还在继续生气、悲伤、沮丧、兴奋、困顿,因为一起演戏的演员此刻已离开剧场,当现场只剩下自己时,就应该立即脱离角色,回到真实的此刻,回到本我(没有角色、没有剧本),这就是奥修讲的: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
试想一下,此刻你正同时一人演很多部戏,有的戏你扮演父母,有的戏你扮演子女,有的戏你扮演伴侣,有的戏你扮演同事,但只要一离开剧场,就应该立即脱离这个角色,回到当下,回到你自己,于是你可以瞬间脱去戏里其他演员投射给你的期待、压力、批评、负面情绪等等。但有太多人一回到自己独处时,脑袋里萦绕的还是上一出戏其他演员说的台词,还在继续生气、继续担忧、继续悲伤、继续恨,或是提前烦恼下一出戏的剧本……于是,久而久之就忘记自己真正是谁(他以为自己是谁的父母、谁的子女、谁的伴侣,这些都是剧中的对应角色,他没有自己真实而独立的纯净身份)。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有一段经典对白说得很贴切:“你们看起来都好真实,有时会忘记这些都是梦……这是我的梦,只要我醒来,你们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