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贫民学习孑然一身的最低生存需求

谁说这辈子只能这样:李欣频的变局创意学 作者:李欣频


正因为我们在变动中,包袱越少越好,而且巨变通常来得又大又急,随时都要有孑然一身的准备。海地大地震一夕之间让超过30万人没了生命,近百万人失去财产与住所,幸存者都是2010年第一批生命勇士,率先经验“无常”与“失去”的大课题,而这课题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不必等灾难发生后才开始学习“放下”。只要每晚睡觉前利用5~10分钟静思,想象自己身外的人事物一一幻灭消失,只剩下自己这副躯体时,灵魂里还剩下什么?太多人的自我成就,建构在虚幻的外在物质上——拼命赚钱只为了买豪宅名车,如果一夕之间没了,就顿失活下去的依靠与力量,仿佛自己是为车子房子美食金钱而活,彻彻底底成了钱奴。

我在看极度贫穷的影片时,会把自己置身在那种极端的状态下,假想自己在街上觅食、寻求避雨栖身之处的种种细节与心境。电影《贫民百万富翁》《背马鞍的男孩》片中的孩子,都是在极度贫穷的残酷环境下自求生存。而现实世界中,根据2009年6月22日新华网转述埃菲社报导:“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世界饥民总数已达亿,等于这个世界上每6个人中有1人在挨饿”,《60亿人的幸福互助会》书中也提到:“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每天的生活费低于1美元”,但我们在许多繁荣大城市的餐厅,看到大快朵颐的饕客,以及过量的食物剩在餐桌上形成浪费,一堆人忙着把自己吃撑了然后再花钱减肥──如果有机会到印度贫民窟、或是非洲贫困地区,那里的孩子真的是靠捡食垃圾为生、与流浪狗争食,之前我到印度、非洲旅行时,亲眼目睹到这种真实惨状,至今都不能从脑海中消失。

如果不点过多的餐,适量的饮食对健康也好,但太多人暴饮暴食是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结果过胖之后,身心状况更糟。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观察并记录自己的饮食,看自己老爱过量吃什么样的食物?如果嗜好甜食,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自己内在爱的幸福感不够?如果喜食过辣、过咸的食物,是否感到郁闷需要刺激来大发泄、大提神?如果嗜酒嗜烟,是否最近有想要麻痹痛苦的需求?过油或高胆固醇的食物,是否象征着自己最近能量不足,需要调适与休息?总之,先调整内在,健康的心灵自然会选择健康且适量的饮食,不仅不会浪费粮食,省下的餐费与减肥费还可以捐给贫民灾民,让他们有机会吃饱,这个世界就会更平衡,你受到的反扑也会减少。

想知道你有没有安全感?打开你家的冰箱就知道了,如果囤积过量的食物,就表示需要重新调整安全感不足的心态,只要让不安的焦虑减少了,就不会购买过多的东西造成浪费。所谓“放下”,最基本的就是去掉那些过度的欲求,先滋润、满足自己的内在,对外在的事物,包括对别人,就不会无意识地索求无度。

如果可以,每周至少安排1天时间,把当日的支出控制在1美金(合人民币元)之内,体验一下1天只有1美金的状态是什么。伊斯兰国家的斋戒月是很好的制度,全球穆斯林在这个月的白天禁食,体验饥民的痛苦,进而去慷慨分享与布施给需要的人。

我每次在打扫房子时,会想象自己是个幸运继承此屋的流浪汉,本来自己一无所有,现在突然有了房子、有床、有水、有电、有食物、有书、有音乐......生命从零瞬间一直加总上去,于是每次打扫完房子,就有满满的幸福感。但到晚上睡觉前,还是必须再度放掉所拥有的外在事物:财物、名声、身体……一切只要死亡带不走的都放掉,轻松无碍地入眠。

若当我白天又掉进追求目标的无明状态时,会观想西藏喇嘛们花几天几夜,以七彩细沙精雕坛城,然后瞬间毁抹殆尽,飞洒进河里的画面──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再怎样灿烂夺目、金碧辉煌,最终也是瞬间火化成灰,回归天地。

放弃“安土重迁、死守家园”的旧观念,越早学会放下,届时真正面对灾难或是死亡时,就越能轻盈地跳换到新的能量状态。我建议把电影《2012》当成是模拟剧,亲身体验: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巨变,该怎样稳定情绪、判断形势、救己救人、或是安然地接受死亡?

眼前越来越多的崩解实例,小到个人的观念、工作、财富、关系、健康、对偶像的崇拜,大到一个金融银行、保险集团、医疗体系,将来甚至于教育制度、国家(小岛国因海平面上升而沉没、或是有些国家因金融泡沫、财务黑洞而瞬间宣告破产),都有可能会在我们料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崩毁。如果我们不是自主地学会放下,将来老天也一定会安排“让我们不得不放下”的事件,最后就是死亡:舍下自己的身体、家人、财富……让每个人在离开这所地球学校之刻,最终都能学会放下一切。所以我们就敞开心胸允许一切的崩解,接受一切如梦幻泡影般地全部消失,崩解消失之后,一切得以再生重生,毁不去的爱与经验都是最珍贵的。

城市越文明,人离大自然越远,于是就更难在变动的地球上生存。试想如果海地大地震发生在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台北这样的大城市,那些过惯富裕生活的都市人,能在无屋无水无食物的情况下活多久?所以越接近原始自然,活在越简单的状态,适应力与生存力也会越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