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过好动(2)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作者:张芷华


一般而言,过动儿在学习上不仅成绩较差,还讨厌上学、经常逃课、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责备,让父母既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毒打,或者再度恶言恶语数落孩子一顿,这样只会造成反效果,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过动儿如不及时治疗,一旦长大成人后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变得个性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犯罪率也会变高,最后成为惯犯,影响社会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什么是过动症

MBD是什么意思?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孩子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孩子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过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

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孩子做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症状,故认为过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

于是,1962年各国儿科神经科学研究学者聚会于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如果把特质视为缺点,横加干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硬是要孩子斯文规矩,因而可能变得胆小、怯懦,甚至过早变得老成持重,实际上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身心发展也会受到损害。当然,如果把好动当成过动来治疗,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过动症是孩子行为发生异常的一种现象。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

一、活动过多

过动儿肢体活动明显地比其他孩子多,总是不能安静下来。因此他们不喜欢待在家中而是喜欢户外活动,走路时不是走而是跑,很难老老实实地让大人牵着手行走,常从大人手中挣脱,跑在前面。

走路时不会乖乖走在路中间,而喜欢绕着障碍物随性乱走,或是在路旁跳来跳去。

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车,总是不怕危险地快速奔跑。

到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无法保持安静,总是让父母提心吊胆,时时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家也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常常从一张椅子跳到另一张椅子上,爬到桌子上,站到沙发靠背上,家里的弹簧床成了他们的“跳床”,家具也因此经常被弄坏。

经常翻箱倒柜,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去动,如扳倒开水瓶、拔插座上的电线等,因此老是受伤,让家人不得安宁。

在学校,上课老是不安分,也不肯安静,小动作频频,不是玩文具、书本,就是用手假装要打坐隔壁的同学,制造噪音。

下课后当然更不可能乖乖地待在教室里,总是在教室内外与别的同学高声叫喊,追打嬉闹,严重影响学校秩序。

除了上述肢体活动过多之外,过动儿的小动作也明显较多。

如坐着时不安静,好像有针刺在屁股上而扭来扭去,好像陀螺 一样不断地转动。

上课和做作业时双手也停不下来,总是玩东西,把书页的边角卷来卷去,以致学期未结束课本就破烂得不能用了。

有些孩子手中没有东西玩就咬手指和指甲、咬铅笔;做作业时总是离开座位,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又去上厕所,或者这儿摸摸,那儿动动;部分孩子主要表现为小动作增多,而在外跑跑跳跳的大范围活动并不明显增多。因此,对于这类的过动儿,只有长期与孩子接触的老师和父母才能发现他们的过动,不熟悉的人并不会察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