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作流体:图文形式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Ⅲ 作者:李欣频


【第27问 什么是创意的流?】

如果写非文学类的书,如何处理写作之流的问题呢?是不是和之前谈的文学类型不同?

创作的流体力学

前面提过,Horn and Hardart的文案ED Mc CABE说,如果灵感一来,他临时找不到铅笔、钢笔、计算机,他就会用自己的指甲、别人的口红、眉笔,或是地上的树枝、石块在人行道上写文案。有时在地铁趁旁边老妇人不注意时,撕一角购物袋来写文案,或是写在餐厅的餐巾上、路人的衣服上、情人的身上、厕所的墙上……这就是创意的流。

举两个关于创作的流比较极端的例子:电影《鹅毛笔》(Quills)中,作家萨德侯爵写作欲无人能挡,用酒用血写满身体、衣裤、床单与墙壁。日本作家北川透的《罪与罚》文集中,列出一条书写罪:毫无理由的书写者先断一手……被切断一只手后还写的,再切断另一只手。这样还继续写的,挖掉眼睛;如此还不死心继续写的,割掉耳朵。还写,就切掉双脚。依然不停止者,嘴巴里塞泥土。仍然书写者,剁碎身体。还要写的,烧成灰。还是不死心,就让他写,写个不停,当永远的书写机器,一直到太阳不再升起为止。1

如同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她没有生活,她不是在写自己的生活,因为写作掏空并取代了她的生活,她无法区隔生活与书写,无法区别曾经与真实。2

我也是对书写犯了无可救药的瘾,如果忘了带笔而无人可借,我会用口红、眉笔或是用指甲在纸上刮字,以记下思绪的源源不绝,在床边一定有笔与空白纸,因为醒来有很多梦境要写,对我而言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创作……灵感来的时候就是要赶快写下来,因为那个“流”太快了,就像水龙头爆破似地,得赶快找很多水盆去接,在当时已经没办法思考要怎么去控制那个量,直到那个“创作流”逐渐变弱、倾泄完毕之后,就可以开始分类、修整。

当你正在书写一本源自你感情深处的作品,你会知道那就是一股“不得不写,不写会死,不出版会终生遗憾”的状态,那文字会先感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别人,也会具有跨国界、跨时空、跨文化的感染力,与留下来的价值。

所以“流”很重要,“流”比架构更重要。你可以不用管书写架构,先把自己的情绪勾激起来,把那个泉流孔挖开,灵感思绪喷泄出来之后,就赶紧写下来,不要用理性架构去挡,整个过程有点像是附身似地无法控制,不写会很痛苦,写出来时就会很畅快,而且最过瘾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段、下一篇章会流进来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流”还会进来多少,何时停,整个书写就是一种同步经验与收集的过程,美国作家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就形容:“好的写作就是最棒的旅行。”——前面提到电影《复制贝多芬》(Copying Beethoven)中,贝多芬告诉作曲新手说,放弃调子、放弃有头有尾的概念,让音乐自己活出来,不要摆出严谨的规则,挡住了音乐的流动与呼吸,就是这个道理,我称之为“创作的流体力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