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说:“我全然深入其中,全速前进,让小说前往它自己想去的地方,我知道它完全失控了,根本没有一个人物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我后退一步,让写作自己开展……你能做到吗?放掉掌控,让荒野的心灵接手……写作需要体力,肉体和笔紧紧相连,手连接着臂膀,五官知觉的种种记录正从那只手倾注而下……让文字从你的腹部出来,把你的脑子往下移到胃部,让胃来消化你的思想,让它们供应营养,身心本为一体,是不可分离的……我写字的那只手可以打倒拳王阿里,所有的作家都有一副好身材。”3
当我进入了“创作流”的状态,就会经验到那种灵感文句来得之快之急,身体几乎都快跟不上那种速度与长度,这就是“创作流”的力道展现。懂得启动“流”的小说家,就只要把人物摆在纸上,让他自己动、自己活,让文字活出一个故事——只要放掉“我”,流就打开了。
对我而言,如果我还在思考下个字应该是A或B,还在琢磨东琢磨西,还在思考逻辑与修辞,还在想接下来该怎么写,就表示我没开对“创作流”的开关,我就宁可先放着不写,试试看其它方式的开头,因为如果头开对了,灵感就会一路狂泄下来,情绪一贯到底,几乎连吃饭、睡觉都在那种状态之中,废寝忘食,直到发泄完、写尽为止。
所以写作是要有绝佳的意志力与体力,等到“创作流”写尽,全书进入修整过程,会再度启动“创作流”,像是在酿酒或是精炼香水似的,有时会从头到尾,来来回回很多次,以让全书维持一气呵成的气脉,这才会是可读性高,读者必须得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的作品。
整个过程必须专注,排除杂事杂念干扰,彷佛在“真空的时间中”乍然停止——我自己有很多的创作,都是因为当时没及时把“流”泄尽收齐,被琐事打断之后就再也接续不下去。我没来得及写完就中止的书,比已出版的书还多,所以我几乎得用很高的效率,像抢救自己的书似地,快速接生出来,避免胎死腹中。
Navigating the future 4(这本书中提到“Beyond Supernature”概念,“禅修射手的体验,透露出一个事实,我们人人都有与‘不受限制’体验结合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带’,奥林匹克体操选手卡萝?强森(Carol Johnson)说,当她感到自己身处于这‘地带’时,平衡木看起来更宽了;美国一级方程式赛车选手把这种状态称为‘超越自我的驾驭’;生物学家莱尔?华特森(Lyall Watson)称这种时刻为‘完美速度’,所有构成动作的元素,包括准备、人群、气候、心理、能量瞬间的释放,都以一种能让运动选手暂时不受地心引力限制的方式,密切地合作,打破万有引力,好像这些元素存在另一个世界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超肉体’状态。”
结构主义人类学者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也曾说:“虽然我所要讲的是我过去所写的,我却不曾有我写下我的书的感觉。我倒是感觉我的书经过我而写出来,而一旦经过了我,我则感觉空虚、一无所有。”
写完全书,让创作流消磁后,再来修稿
写完、修完之后,如果还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放个一两星期,回到正常的生活作息,不再思考任何与这本书有关的事,让创作流消磁、等个一两周之后,再以“第一次看这本书”的读者身份,重新看一次书稿,做一次大审修,没问题了之后,再交给出版社。斯蒂芬?金的说法是:“作品在搁置六星期后再重新阅读会有陌生的感觉,这常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经验……你重新翻阅作品的此刻,你会觉得在看别人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对,这是你等待的理由,也证明了杀死别人的最爱,确实比杀自己的容易得多。”
?
至于非文学类的写作流,与文学类的写作流有些不同,比较像是弹钢琴旁边的节拍器,较强调节奏、结构,有如在工整的渠道中流动,而非放任感情四溢漫流。
注1:林水福译。
注2:引自陈玉慧《作家的秘密》一文。
注3:韩良忆译,引自《狂野写作:进入书写的心灵荒原》。
注4:台湾翻译为《出口——领航未来的新世纪地图》,作者Tarlow, Philip,译者陈琇玲。
注5:密克拉?塔罗、菲利普?塔罗着,麦格罗?希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