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全
语言是思维、想象和人际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人没有语言,立刻与动物无异。但人的语言有多种,有“听觉语言”(听话说话)、“视觉语言”(识字读书)、“触觉语言”(盲文)和“手势语言”(哑语和旗语)等,这些语言都能用于思维和交流。但高素质的健康人则务必掌握“听语”和“视语”这两种语言,缺一不可。
“听语”常用于生活交流,它使用方便且伴有表情;“视语”则多用于自学、思考、研究,属于熟练以后能发展为“思维流”的内部语言。“视语”还能通过文字记录知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和创造,制订周密的计划、方案,而且人类的全部知识几乎都保存在视觉语言形成的文字库里,所以视觉语言是文化人必备的高级语言。
但人要掌握的两种语言孰易孰难?数千年来人们都陷入了一个大误区,认为“听语”最易,人人都会,不学也会,天生就会;而“视语”最难,“学也不会”,理由是许多中小学生写文章常常错字连篇,连大学生看书自学都有困难。
其实世上学一口“听觉语言”最难最难,青少年和成人苦学多年仍说不好外语或某一方言就是证明。因为学“听语”必须看清口型、听准语音、理解词汇、掌握语法、发准语音,仅发准语音即需八大器官,五十余块肌肉的高度协调,如果有一个器官一块肌肉配合不当就走音跑调,这就是外语、方言难学的根源。
世上只有婴幼儿不怕“听觉语言”,他们只要生活在那个语言环境中一年左右,就能不知不觉地把那种语言说得惟妙惟肖,逼真无二。如果你给他二三四种语言环境,他照样学二三四国口语给你看!
另一方面,孩子学“视觉语言”则比学“听觉语言”容易得多,因为学“视语”时处处有“听语”的帮助,“听语”在“视语”学习中发挥了以发音帮助记忆的作用;又因为“视语”的常用字才二千来个,比孩子要认识的万事万物少得多,三岁的孩子认物数以万计,又何愁识字二千?
此外,人的视觉器官比听觉器官敏锐得多,人一生所获信息,大约80%来自眼睛,15%来自耳朵,还有5%来自其他器官。所以让孩子“视觉语言”入门真是小菜一碟!这就是我们的早教方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小“枪手”的秘密所在。
人们还会问﹕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听语”都能说会道,“视语”却“目不识丁”呢?这正是人类的愚昧对孩子的无意摧残造成的。因为人们给予宝宝发展两种语言的条件太不公平,可以说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对发展孩子的“听觉语言”从未禁止,只要孩子醒着就让他听语音、看表情、模仿发音,还处处受表扬;而学“视觉语言”呢,从出生到学龄前是他们的禁区,似乎孩子认了一个字,脑子立刻就坏了。结果孩子都患了语言发展的“小儿麻痹症”,青少年和成年人则是“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患者。不爱书、不读书,不善于思考和自学,不愿写作,就是这种“后遗症”的典型症状。
在以上陈腐观念统治全社会的时候,如果有个别孩子因偶然的幸运,有机会发展了视觉语言,四五岁会读书了,社会就轰然大惊小怪起来,以“神童出世”而弹冠相庆或奔走相告。现在早期识字已被人们接受,这种少见多怪的现象才少起来。
我的结论是:只要半岁前后开始给宝宝发展“视觉语言”与发展“听觉语言”相似的条件,那么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走路、说话、听音乐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三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个个孩子将带着两种语言去上学。这是识字教学发展的最新里程碑,也是教育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
早期“视语”的培养与现有中小学生的识字阅读教学有原则性的区别:
第一,教学性质不同。“视语”发展是人的基本素质培养,而不像中小学作为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二,进度要求不同。“视语”发展像孩子认物一样没有进度指标,唯有“形成敏感”和“激发兴趣”的要求,像孩子认物、说话一样,创造条件,顺其自然,必然水到渠成;而中小学生的教学是有严格的进度指标的。
第三,质量要求不同。“视语”发展如同让宝宝听话说话一样,不讲究理解还是半理解,只是顺势引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而中小学生的字、词、句、文教学则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会默写,达到“四会”同步,随随便便是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