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兰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问题(1)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作者:(美)R.R.帕尔默


德意志诸邦

1848年5月至1849年5月,全德国民议会在美因河畔的历史性城市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会议的意图是成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它有立宪自由,能保障市民的公民权利,并且拥有一个响应人民意愿的政府(体现在自由选举与公开的国会辩论中)。19世纪中叶,建立一个民主德意志国家的计划遭到破产,这在现代史上一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1848年3月间,随着德意志诸邦政府的垮台,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召开成为可能。这些在维也纳会议以后得到承认的39个国家,成为德国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它们拒绝向一个统一的德国让出主权,正如在后来民族国家不愿意向联合国让出主权一样。另一方面,德意志世界是较大的联合国的缩影,包括大国和小国。大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奥地利如前面所述,是一个大杂烩的帝国。1815年以后,普鲁士包括莱茵兰、柏林周围的中部地区、西普鲁士、从瓜分波兰中获得的波森(波兹南),以及历史上的东普鲁士。从前的波兰地区由德国人和波兰人混合居住。两个大国互不屈服,也不允许另一国去支配它周围弱小的德意志邻国。

德国的“二元性”,或者说柏林和维也纳的两极对立状态,由于共同受到拿破仑帝国的威胁而有所减弱。就各邦政府来说,整个德国问题是一直潜伏着的,但这并不使旧贵族焦虑不安。在普鲁士,容克(即易北河以东的大地产所有者),对整个德国统一的愿望表现出漠不关心。他们在政治上不是对德国而是对普鲁士有感情,他们满足于在普鲁士取得的支配地位。如果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他们就会失掉那些好处,因为在易北河以西的德国,小农是社会的基础,那里没有同容克利益相一致的土地所有制。德国的其他小邦都曾认为普鲁士是有些粗野的和偏东方式的。然而在拿破仑占领时期,当全德国的爱国者都到普鲁士军队中服役时,这种感情也逐渐减弱了。

柏林:普鲁士革命的失败

普鲁士这个地方不够开明,但并不落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多次回避了他应允的授予一部现代宪法的诺言。他的继位者,1840年即位的威廉四世(最初自由派曾对他寄以很大希望),也同样决心不与臣民分享权力。同时,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这个政府是有效率的、进步的与公正的。大学和初等学校系统的水平超过西欧同等学校。有文化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英国和法国都高。这个政府在开发、计划与支持经济生活等方面都继承了重商主义的传统。1818年,它发起创立一个关税同盟,最初只包括一些小国(或者叫做“飞地”),它们完全为普鲁士的领土所包围。随后几十年里,这个关税同盟不断扩大,几乎将德意志诸邦全部包括进去。

1848年3月15日,在柏林发生了骚乱和街头战斗。政府军似乎暂时控制了局势。然而国王威廉四世,一个偶尔认真正直的人,将士兵调离柏林,允许人民选举第一次全普鲁士立法议会。这样一来,尽管军队仍然完整无损,容克军官们并未心服,但革命在表面上照样进行下去。普鲁士议会表现得出人意外的激进,因为它是由东普鲁士反容克的下层阶级的激进分子所支配。这些人一直支持那些追求恢复波兰自由的波兰革命者和流亡者。他们主要的信念是,沙俄是保守势力的堡垒;要保持容克阶级的全部结构、地主所有制、农奴制,以及压迫民族自由,最终都得依赖沙皇帝国的武装力量(俄国后来压迫匈牙利的干涉就证实了这种判断的正确性)。普鲁士的激进派也如同其他地方的许多激进派一样,希望通过发动一场全德甚至欧洲的反俄的革命战争来摧毁神圣同盟,从而促使他们所支持的波兰人的要求得以实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