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行恶因,吃恶果(1)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1 作者:吴正清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芸芸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后悔莫及!

言语的因果人,可以说是具有丰富语言和优越沟通能力的动物,但也可能是惟一会因言语而肇祸的动物。语言是中性的,至于语言会成为善、恶、好、坏的负面或正面,那全是因为人的“心灵”使然。

我们的言语,只是我们内在心灵某种意念的外在化,外在的言语,就是我们内心某种意念的反射。

所以,我们如果要表达善意的语言,首先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善良、美好的语言。

好坏、善恶的语言都是由人的嘴巴说出来的。

如果说,脸相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子”,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素质,那么,言语就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使”,传达着我们内在的意念。

而常常有许多人,因内在净化程度不够,内心总被嫉妒、傲慢、偏见、憎恨等负面的情绪充满,常常说出一些无建设性的负面言语。

而在这些负面的言语当中,最常被我们忽视、但也最不该被我们忽视的,就是那些轻视、嘲笑、中伤、挑拨、毁谤的言语。

这些负面的言语,就像是支双向发射的毒箭,一经说出,一端射向别人,另一端却指向了自己,这些负面的情绪语言,虽然暂时畅快了一己狭隘的心灵,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性灵。

在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地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了被自己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深沉的悲哀。

有句话说得好:“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芸芸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后悔莫及!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虽然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堕落为猿猴之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